(通讯员 王颢静)七月中旬,广东海洋大学校级“季夏铸潮魂”实践团队在潮州市湘桥区进行了文化调研。据成员了解,潮州是广东省的非遗大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7项,手拉壶便是其中的一颗明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章海元,在历经三十余年的打磨下,带着第五代传承,走向世人的视线中。在多方的支持与帮助下,实践团队取得这位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并获得了采访允可。
实践团队从湛江出发,跨越八百公里,终于到达章燕明手拉壶研究所,意图用文化构建出沟通的桥梁。季夏时节,烈日炎炎。团队成员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憧憬与好奇,携带着一箱广东海洋大学特有“海红米酒酿”,叩响了章燕明手拉壶研究所的大门。
技艺:匠心独妙,独具特色
章海元先生的研究所位于小巷子中,朴质中带有灵气,其物如人,虽然在壮年时期已名声大噪,但章海元先生仍然有一种谦逊内敛的气质。章海元先生建议实践团队参观手拉壶工艺品的收藏馆,在专业人员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了解了相关的工艺手续、发展历史、分类样式、革新历程,无一不惊叹手工艺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娴熟的技巧。
在接受采访前,章海元先生还让实践团队成员参与到手拉壶的制作过程中。手拉壶的工作坊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手工壶工艺品,并有其他学员在其中制作,手拉壶的文化氛围浓郁,从中可以窥见非遗文化的活化方式之一:即将手工艺品融入生活中,即保持了阳春白雪的高雅,又融入了下里巴人的情趣。章海元首先为学员打样,一团方正的朱泥在他的手中,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短短几分钟,便制作出了三种形态各异的手拉壶,令实践队员叹为观止。紧接着,在章海元及其工作室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实践队员进行手拉壶的制作。“手拉壶的制作需要多练习,并没有捷径可走。”章海元先生边指导成员的制作手法边谈到。他告诉实践队员,对于该行业来说,需要手工业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掌握其中的基本功,“有时间多练习,一次是学不会的”。两个小时后,实践队成员各自完成手工艺品的制作,收获良多,切身体会中华非遗文化手拉壶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手拉壶制作的不易。
“手拉壶”是潮州枫溪一项代代相传的民间茶具工艺。“手拉壶”采用手工拉胚法(或叫轮制法)成型,是最原始辘轳制陶技法,至今已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手拉壶手工艺品具有多种造型,每一把都是独特的,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与巧思。据章海元介绍,对于一个手拉壶手艺人来说,天赋、灵感与勤学苦练同等重要,三者缺一不可。每一把壶都需要手艺人先进行构思,然后再制作。与其他的手工艺品一样,手拉壶也需要进行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不流失。
传承:保护非遗,传承工艺
“手拉壶的传承人要从年轻一代抓起,最好是从娃娃抓起。”采访过程中,对于传承人的培养,章海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告诉实践团队成员,对于手拉壶的发展,他持有乐观的态度。团队成员询问章海元先生关于学习手拉壶制作工艺的要点,他回答道:“我一直认为做手拉壶重要的是勤学苦练。”章海元回忆起年轻时自己年轻时制作手拉壶,由于耳濡目染,他从八岁便开始练习,埋头苦干,一做就是三十余年。即使是潮汕人十五岁的成年礼“出花园”那一天,章海元也照旧没有停止手拉壶的联系,他的奶奶从制作坊找到他时感叹:“看来你一辈子都要从事这个行业了。”而后经过几十年沉淀,才有今日技艺的熟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当今社会也更显得浮躁,在这样的环境中,依旧保留自我、牢记初心,沉淀下来,苦练三十年,最终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取得成就,这样的毅力实属难得。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章海元不仅是前辈,更是榜样。
手拉壶相较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工艺品来说,生活化程度较高,这赋予了它与其他工艺品更为独特的特点。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队员发现,面对工业化的冲击,手拉壶的生存状况与其他的非遗文化工艺品更为乐观,这正是由于手拉壶的生活化,使得这项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工艺更具备生命力。由于当地传统与民俗,使得手拉壶根生于百姓家,也走进了百姓家。但也存在年轻一代对手拉壶缺乏了解、手拉壶传承人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使得手拉壶传承问题显得严峻起来。
“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解潮州手拉壶,并通过视频、通讯稿等形式,向外界介绍潮州的非遗文化。”实践团队成员夏春秋告诉章海元先生。面对手拉壶传承人匮乏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如何面对?如何创新?实践团队成员认为,任何一种手工艺品及其文化的传承,不但是国家与老一代人的责任,更是年轻一代的使命,向年轻团体宣传手工艺品及其文化,鼓励他们参与到传承中去,这才是解决传承困境的良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53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