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4月28日,京杭运河首次实现了全线水流贯通。它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的构成部分之一,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京杭大运河属于城市河道,城市河道的建设和管理不仅需要保障河道防汛排涝功能以及保护水体水面、植被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而且需要保护历史遗迹、沿岸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计量大学护水巡杭· 江流无声——群英璀璨调查宣讲小队以京杭大运河的绿色水生态保护为重点调研对象,璀璨的运河文化保护为次重点对象,“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为主题,进行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调查宣讲实践。13位少年奔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京杭大运河(拱宸桥)段开展实践。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皮日休的诗句将我们带进京杭运河怡人的景色中,但这种理想化描写似乎只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如今的京杭运河,是否还如描绘的那般水木清华?小队首先对京杭运河的水体现状进行了解。2022年6月28日,实践队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水体治理部调研。水体治理部的吴先生从京杭大运河的管理部门、国家实行水体保护所实施的政策、水体治理所涵盖的基本概念、水体治理时遇到的难点等方面向向小队成员进行了说明。 分队成员此次寻访的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水体治理部属于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水体治理的统一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等日常工作的开展,并定期对河道进行监督管理,开展水文监测工作、维护河道堤防等工作。在吴先生的详细介绍下,分队成员了解到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同时,吴先生还为小队成员科普了“河长制”政策内容、运河水体污染及污染源的概念、运河水质划分及现状等知识,京杭大运河现在的水质标准基本稳定在四类及其以上,不同断面的情况不同,好的断面可以达到三类及以上。最后立足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提出了目前京杭大运河水体治理的难点和对我们的希冀。 通过此次拜访学习,队员们切实体会到了河长制的重要作用,并热切希望参与到保护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中来,亲身体验水体治理部的日常工作,争当“河小二”,开展护水巡河活动。调查组以综保中心水体治理部的要求作为重点,参考了《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的要求,最终结合团队各成员的考察结果,总结了一份较为成熟的巡河报告。弘扬了青春主旋律、释放了青春正能量,为更好地献计献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古老而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宛如银链穿境,在拱墅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产。此行,护水巡杭·江流无声——群英璀璨调查宣讲小队走进桥西历史街区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人文精华,体验运河文化。为了切身体会京杭大运河周边衍生文化遗产的魅力,小组成员参观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了解了周边运河文化现行的保护措施,并针对其不足,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提出了看法和主张。 悠悠流淌着的古运河,无声无息的滋养着沿线的居民。小队联系了台州路社区进行社区宣讲活动,科普京杭运河的相关知识,“河长制”政策的内容及意义和生活污水的正确处理方式等。还通过向运河沿线居民发布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等活动,增加献策主体的多样性,反映群众对于运河水环境及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号召沿线居民更加关注京杭大运河的环境文化建设,让京杭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在社会实践的最后,小队成员结合访谈群众的意见建议,针对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对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的艰险,路途的遥远,阴晴不定的天气,都没有磨灭实践队员们对开展好此次社会实践的决心。前路愈漫长,吾心愈坚定。从组队到策划,从答辩到开展实践,遇到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没有一位同学轻言放弃。对于团队内的分工,详细落实到个人,每日开展实践前的行程安排及开展实践后的每日总结工作,均及时而详细。 美丽现中国,青春在行动。以上便是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护水巡杭·江流无声——群英璀璨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的实践总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62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春节在每个中国人身上都烙印下深刻的印记,形成不可遗忘的民族记忆,并随血脉一同传承。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王艺琳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春节申遗的成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的有力支持,更是意味着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团圆、和谐、吉祥等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
王艺琳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春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但是,通过采访多名路人发现,不同的人群对于春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
王艺琳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守正”是推动春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基。“创新”则是推动春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翼。守正,就是要坚守春节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春节的核心价值观是春节得以传承……
王艺琳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中国青年网滨州1月19日电(通讯员牟璟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
王艺琳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山东在春节申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我看到了地方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力量。自2015年设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以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春节后的二月二,都会开展大量非遗传承……
王艺琳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春节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美食和热闹。《礼记·月令》中说“数将几终,岁且更始”,春节象征着辞旧迎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春节申遗成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
王艺琳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记忆与深厚情感的传统节日,在2024年12月4日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令国人振奋,也让……
王艺琳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