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刘子晴加入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安阳甲骨文化体验式传播实践团。2022年6月1日16:40,刘子晴跟随实践团参观了校图书馆的甲骨文专厅展馆等地方,深刻感受了甲骨文文化的深刻内涵。图书馆内还有甲骨文专题文献书架。
在老师带领下,刘子晴等实践团成员先是参观了安阳工学院图书馆甲骨文阅览室,在这里,刘子晴被书架上展列的甲骨文图书所吸引,通过阅读,刘子晴进一步了解到: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即使是穿越多年的甲骨文,人们仍能通过阅读来了解它。这也证明了记录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之后,刘子晴跟随实践团又参观了安阳工学院安阳文化展馆,在这里实践团又了解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一共三个基本要素。
专厅展馆内艺术气息十分浓厚,实践团成员真切的体会到了甲骨文的文字魅力。
实践活动中,田丽老师围绕《学习汉字从甲骨文开始》这一主题,用生动的语言结合馆内展品为实践团讲述了甲骨文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内涵价值。她指出,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具有美育、智育、德育等方面的优势,应进一步学习研究、发扬光大。
户外实践结束后,在带队老师的组织下刘子晴等实践团成员设计有关甲骨文的书签、贴纸、钥匙扣等纪念品,通过小礼物的形式把甲骨文介绍给更多人。刘子晴被分到贴纸组,她根据实践所见到的甲骨文文字设计出“生物与食品”的甲骨文贴纸。
此次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了甲骨文知识和安阳悠久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65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