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学子三下乡,看“会说话”的地震系列博物馆
2022年7月8日至22日,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体悟传承512抗震救灾精神”实践团队到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参观调研。7月8日,团队第一站来到了位于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由馆长樊建川于2005年主持建成,其中包括抗战博物馆、红色年代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地震博物馆等系列。
买好票之后,实践团队便直奔“512抗震救灾”纪念馆。纪念馆整体外观方正严肃,外部以水泥柱支撑为主且墙面外缘涂有深红色油漆,仿佛让人看到地震时后的血色土地。地面是铺有大片鹅卵石,踩上去让人足底微痛,似乎是为了提醒人们记住这片土地上的伤痛,不忘历史。进入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副巨型红色雕塑,背景是翻滚的旗帜和伤痕累累的大山,无数的军人、医生、普通民众或敬礼,或举臂高呼,或目视前方。当天日光正烈,三十八九度的高温让人汗流浃背,心情焦躁。看到这副雕像,却感觉森严肃穆,再无燥意。继续往里走,有一副绿色的地震地形示意图和实景照片墙,满目疮痍。纪念馆内部的具体安排按照七个部分组成:序篇和“坚强领导,心系人民”、“争分夺秒,全力营救”、“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八方支援,共克时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和“伟大精神,不竭动力”。根据时间顺序,引导参观的游客一步步回顾十四年前的那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在接下来的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看到了更多以前的记录视频、照片和实物。有大家熟悉的“可乐男孩”薛枭、“敬礼男孩”郎铮,也有地震发生后世界各国人民组织捐款捐物的照片,还有那些在震后现场出现和使用过的摩托车、黑板、武警官兵的帽子、带血的手套等。令团队成员印象深刻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博物馆里的台阶。所有的台阶上都写满了地震发生的具体日期和时间。此时的数字已经不是单纯的数字,因为人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观看历史。
参观完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后,团队成员又前往了震撼日记512-612馆。该馆依旧以时间为线索,由樊建川馆长亲自设计,将灾区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在纪念馆里呈现出来。坍塌的房屋,四处飞散的钢筋水泥,被压瘪的汽车、半截带血的婚纱和沾满泥土的婚纱照,这些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各处收集来的抗震救灾实物和文物。5月15日背着遇难儿子回老家和家人度过最后一夜的父亲、5月16日来到灾区探望的胡锦涛总书记、5月20日成立的成都爱心食堂、6月8日端午节民众放灯祈福等是照片记录的真实故事。从开始的照片中呈现出来的悲惨、绝望,泪水到后来人们脸上的笑容与希望,一个月的共同努力,共克时艰让灾区再次拥有生的希望。
最后一站是地震美术作品馆。地震美术作品馆展出的美术作品有近200件,全部是美术家们捐赠。作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大型油画《热血·五月2008》;二是抗震救灾雕塑作品;三是抗震救灾书画作品;四是抗震救灾摄影作品。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后,艺术家们为了让人们铭记这一历史,不顾暑热,用画笔、雕塑或相机直抒胸臆,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他们对灾区人民和救援人员的真情大爱。作品内容主要是怀念美好家园,表现灾难瞬间,讴歌救灾英雄,描绘绚丽明天。油画《热血·五月2008》、雕塑《天泪》和《母爱之躯》、浮雕《地动山摇不屈英雄》,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国的铁花艺人史蒂夫·麦格鲁·斯波坎创作的《蒲公英》等作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种子成熟后像白色绒球,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安家落户,孕育新的生命。麦格鲁先生曾多次来中国,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他想通过这件作品表达对灾区遇难少年儿童的哀思。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找到建川博物馆文宣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工作人员表示“建川博物馆今年来参观的人数有所上涨,这与近年来国家大力宣传英雄精神和不忘历史有很重要的关联作用。大家来到博物馆,我们希望他们不仅仅是来看这些照片和记录,更希望引起大家对历史、对自然的反思,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作用。”
建川博物馆内藏品丰富,让每一个参观的人都印象深刻。对于人们来说,博物馆不仅仅是藏品的置放之所,而是凝聚了设计者、管理者、捐赠者等人的巨大心血的作品,更是历史的载体。每一件藏品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或喜或悲。在我们认真观看每一个文字、每一张图片的时候,我们都在与博物馆对话,我们的思想都在与抗震救灾精神融汇。博物馆不会像人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却通过体内的每一个组成零件跟无数的人们交谈。那是无声的语言,是震撼人心的语言!它想告诉我们不忘历史,想告诉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正如博物馆游客中心墙面的馆长题词所写的一样:沧桑文物会说话,让历史告诉未来。
建团百年,本团队有幸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实地考察和感受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并深刻意识到当代社会所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当今特殊的时代环境下,抗震救灾精神更是不能被抛弃和遗忘。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继续推进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与丰富发展!
作者:李康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67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