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大学生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农村的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使其更加灵活地学以致用。本文以湖北师范大学“青春献礼二十大,砥砺报国实践行”实践队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讨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当地村民对“三下乡”的了解程度以及“三下乡”活动对当地的影响。
【关键字】三下乡 大学生 支教活动
一、前言
2005年,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一般都包含支教活动。为此,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以“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当地乡村教育的影响”为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分析支教活动的积极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克服问题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
二、背景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成长成为了国家长期的历史任务。因此,作为最具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我们有能力、有责任去引导好他们。同时,三下乡,是一个时代的名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农村支教队伍中来,将自己在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卫生安全常识带到农村传播,并紧密结合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引导农村孩子努力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取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调查目的及意义
将大学生多年学习和生活的感受和经验与⼩学生们分享,对他们的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所启发和引导,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的业余兴趣爱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通过对支教生活的体验,使志愿者有新的途径认识社会,找到自己未来的路。同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丰富课余生活,在支教教育中感受助⼈为乐的快乐。
四、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人物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屋边小学附近村民
(二)、调查地
实践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屋边村
(三)、调查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当地村民对于“三下乡”支教活动的了解程度以及“三下乡”活动带给当地的影响,并对此活动提出的相关建议。
(四)、调查方法
湖北师范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风之彩”实践队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小组线上讨论及分析,终于制定和完善了一份调查问卷——《被服务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本问卷共有16道题组成,其中15道客观题,设有多选和单选,1道主观题。题目是参照各种相关内容的文献,根据文献的内容设定相关的题目,并根据文献中提出的“三下乡”遇到的阻碍设定主观题,了解大众对于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最后了解群众对“三下乡“活动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的看法。题目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保证接受调查的人都能够理解并问有所答。从而为本次对于被服务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程度的调查提供一份有效真实、可供参考的问卷。
此次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线上主要通过将问卷内容形成二维码的形式,方便群众扫码填写。并通过一些社交平台将问卷传播广泛,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参考结果。线下主要是实践队人员在街道上或者社区等地方发放调查问卷,让当地的群众填写。
(五)、调查过程
1.准备阶段
为了便于问卷调查工作顺利开展,调研组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从而保证问卷调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最终,在队员们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下,确定了调查的基本方向。接着,根据整合好的方向出题,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出不同的题。问题出好后,实践队成员针对各个问题又开会展开讨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完善问卷内容,精选本次问卷题目。
2、调查阶段
2022年7月6日,“风之彩”社会实践服务队 布置任务之后,负责人安排暑调队员自行发放电子问卷,期间,主要以填写问卷为主,
3、总结阶段
活动结束后,我们将线上的调查结果归纳整理出来,接着对线下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
五、现状与分析
本次调查一共收集了192份问卷,每份都根据要求填写,且都是真实的结果,保证了问卷结果的真实性。
(一)、性别比例
从图一可以看出我们所调查的群众中男生所占比例较大,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多。不同的性别对事物的看法也会有不同,这就保证了样本的多样性,从而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二)、年龄段分布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年龄分布与跨度较大,数据覆盖面较广,有利于我们结合各个年龄段的意识,总结出更全面的结论。其中,我们所调查的人群中19至40岁所占比例较大,但是其它三个年龄段也有所涉及。因为不同的年龄段所了解的事物不同,而19至40岁的人群中基本上都是大学生或者参加工作的群体,这部分人已经对社会有所接触,并且了解时事,对于“三下乡”活动这方面会比其它年龄段了解的更多。因此他们的回答往往最具有参考性。同时他们提出的活动建议可行性也比较大。而41至60岁的群体基本上是已经有子女的人群,他们或许多次被“三下乡”活动服务过。所以他们提供的回答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价值。然而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群虽然对“三下乡”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们的回答相对于另外两个年龄段的人出发点会不同,从而使调查数据更加的全面。
(三)、被调查人员学历水平
从图三被调查人员学历水平中可以看出学历为初中的人员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比较落后,但是其他学历水平的人群也有所涉及,这就使得调查数据不那么单一,保证了数据的多样性。
(四)、被调查人员职业类型
从图四可以看出被调查人员职业类型为学生和农民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多,其次是职业为工人的人员。并且公务员所占比例非常小,这说明农村大部分人还是做着农业工作,孩子都接受了义务教育,也体现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五)、对本地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了解程度
从图五中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了解程度中,比较了解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一般。这说明了当地政府对“三下乡”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
(六)、获得“三下乡”活动咨询的途径
从图六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是通过学校或者教师的宣传来了解“三下乡”活动的。其次是村委会,说明政府有在加强对于“三下乡”活动的宣传。
(七)、被调查人员了解到的“三下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从图七的数据中可以知道被调查人员了解到的“三下乡”活动中,支教科普所占比例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组织的实践队主要就是以支教科普为活动的重点,同时我们还有家电组来帮助村民维修家电。其次是社会调查类,因为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乡村群众的需求与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是最可行的方法。
(八)、当地人民认为“三下乡”活动的意义
根据图八数据显示,大部分群众认为“三下乡”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可以促进本地的文化、科技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育水平的差距。支教活动主要针对平常缺乏教育资源和正规知识的贫困地区的学生,以通过国家政策的帮扶来减小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教育匮乏的贫困地区学生也能够享受到更广阔的学习世界。同时,“三下乡“活动不仅传播了我国先进文化,还帮助和引导了大学生们接受先进文化的哺育,不断向上发展成就自我;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还使得大学生能全面发展。
(九)、“三下乡”活动为本地带来的影响
根据图九数据显示百分之八十四的人都认为“三下乡”活动为本地带来了积极影响,这说明“三下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极少部分人认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也许是“三下乡”活动内容还不是很完善,同时也说明了活动还是存在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完善。
(十)、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对本地中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根据图十的数据所示,当地居民认为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可以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所占比例较大。这说明大学生所讲的同学们平时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对同学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学生是支教最直接的受益者,经过筛选和培训的大学生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支教大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传授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电脑操作等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十一)、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前后本地发生的变化
根据图十一数据所示,大部分村民都认为开展“三下乡”活动后,本地的科技、文化素养等相应提高。目前,中国广大农村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水准存在着明显的危机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普逼处于低智力、低知识、低经营眼光的境况。为了更好地促进“科学化及普及性”的新农村建设,高等教育坚持面向农村、适应农村、服务礼会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将高等教育的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促进“三农”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十二)、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根据图十二数据所示,大学生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主要存在的不足之处是组织人员过多或者过少、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以及部分大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线活动从整体来看,由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规模比较小,大多高校也不怎么重视,学校拨给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经费较少,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规模和水平都不高,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部分学生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看作学校布置的额外作业,随便找个乡镇呆几天,应付了事;部分农村把“三下乡”社会实践看作麻烦事,不愿意配合,群众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家长出于学生安全问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不支持态度。这就导致了“三下乡”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十三)、被调查人员对于本次“三下乡”活动服务项目的满意程度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村民对本次“三下乡”服务活动是非常满意的。而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比非常小,这也说明本次活动的成效还算是比较好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小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改善。
(十四)、被调查人员对本次“三下乡”活动满足村民实际需求的满意度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村民对于“三下乡”活动提供给村民的服务是非常满意的,只有一小部分村民不满意,这说明我们的服务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改善,从而提高村民的满意程度。
(十五)、被调查人员对“三下乡”活动的大学生满意情况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村民对于大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这一项的满意程度相比于另外三项来说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技术经验还不是那么丰富,业务能力也没有在社会上工作的人员那么强。所以村民的满意程度相对于其他方面就比较低。
(十六)、被调查人员对“三下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图十三数据可得,村民们普遍希望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支教环境,并希望可以多多举办这类活动。还有一部分村民希望可以扩大活动范围,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暖,也能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科普课堂带来的乐趣。同时还有一部分村民希望大学生可以将自己专业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还能多方面服务村民,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六、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并得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也与之并架齐驱,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实施。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来说仍不均衡,部分地区出现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另外,我国部分偏远地区收到地形限制,交通不便利,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受到阻碍,山外的人进去很难,山里的人出来更难,由此导致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衡,部分偏远山区的教学资源分布落后。然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下一代接班人,身上寄托着家里几代人的希望,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个家庭共同的希望。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发展好国家的教育,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开展支教工作是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最快捷的方法之一,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展开教学,使孩子们接触到山区之外的生活。支教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同胞间的关爱与祖国对贫困地区的扶助,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感受到最诚挚的关心。支教更是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为贫困地区带去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为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相关建议
1、前期做好下乡规划
(1)、建立与开展活动的相关制度
例如建立相关的评审机制前期通过项目的立项、答辩预选团队确定团队成员、指导老师和项目的可行性和专业性;提前完善在活动期间所需准备的影像资料、实践地证明落实在活动中的奖惩机制;活动后期再次通过成果展示汇报的形式总结活动的收获与感悟。
(2)、专业的实践团队的组建高校应该引导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与其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光能使社会实践活动更为专业,也能使学生把自己的专业与实际结合学会灵活运用。同时组建专业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指导队伍建设、指导完善的实践团队强调队伍中必须有一名具有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老师且尽可能保证该老师与研究方向一致性,全程参与,协调团队工作,提升整体的专业性。
2、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1)、活动的开展
落实每名团队成员的职责与负责的任务,统一根据行程安排前往实践地,如有住宿安排,则先安置好行李,到实践地之后与当地负责人进行对接后,开始布置活动场地,开展计划的实践内容,且记录好实践的影像资料与每次、每天的活动小结,严格执行前期的准备方案并及时通过宣传手段按时展示每天的实践成果,使活动的开展更加严谨化、规范化、高效化。
(2)、活动的进行
活动时要积极投入,向当地民众展现当代青年志存高远,踏实肯干的品质:活动后要与民众交流,开展相关的调研、补充解释,了解、解答民众对于活动的看观点及不解之处,不仅能加强了乡村对于新生知识的了解,也密切结合高等教法育与农村建设的联系,增强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重要环节。
3、建立长期化、长效化的服务机制
(1)、以学院为中心立足周边乡镇,积极争取校企合作的大力支持
依靠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以社会实践为桥梁,连接学校、乡镇、企业等多种社会资源,有效建立长期化、长效化的服务模式,实现双方甚至多方的互惠共赢,保证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效性。
(2)、积极开拓校地共建实践育人平台
依靠学校的一己之力,可能无法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可以以各地团委为突破口,开设资源整合平台,开发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地,并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开拓实践育人的教育平台。
4、完善实践成果的宣传推广
(1)、开展宣传、摄影等技巧的培训指导
任何活动的价值意义的体现都离不开摄影与宣传的助力,开展相关的培训能使社会实践团队更加有目的性的去开展此类宣传工作,为后期的推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提升活动的有效覆盖面,都起到了助力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作用。
七、结束语
近年来,各类院校都大力鼓励学生投入社会实践,走入基层,了解社会,让学生取得收获与成长。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独立人,责任感是最基本的素质,在社会实践中亦是如此。社会实践不是空想,而是学生在参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与责任感,并用心感悟和反思,认真地感知社会、认识社会,在未来才能更好地去改造提升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倩.浅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J].黑龙江粮食,2022(03):108-110.
[2]张龙华,杨春艳.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提质增效影响因素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05):81-88.DOI:10.13585/j.cnki.gxfdyxk.2021.05.014.
[3]何辉.当代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育人功能相结合[J].科技资讯,2021,19(12):221-223.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2-5042-6910.
[4]许智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赴扶溪支教调研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0(06):67-68+73.
[5]袁圆. 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教学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69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