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榆林7月22日电(通讯员 段枚妤)7月17日至7月20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志愿者队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进行了调研,实践团从“农业”、“就业”、“直播带货”、“群众心声”等方面切入,将采访与实践融合,走入基层一线,探索乡村振兴在2022年的新希望,助力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数年前,邓小平同志便提出,“实践出真知”;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产业之中,农业是国家振兴重中之重,只有农业振兴起来,乡村振兴才有道路可实践,才有机会可发展。近年来,府谷县立足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做好上述两项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特别是在以产业拉动就业、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实践团成员们于7月18日走入新府山农业基地,亲身体验蔬菜大棚的快乐。在农业基地,朱延朝师傅带着实践团成员走进大棚,依次对农业大棚的蔬菜进行介绍,并给实践团成员们做了农业技术方面的工作。比如,在育苗大棚中,成员们了解到,育苗是根据苗子来育品种。需要的温度、水分不一样,育苗盘的大小也不一样。比如今年育的白菜,在刮盘、点穴后就放入种子(其中每个穴里存在2至3颗种子为最佳),紧接着就用干燥的基质肥抹平盘面,随后打水(也称浇水,要浇两遍),最后再盖一层干燥的基质肥,便完成了整个育种过程。
介绍中,朱师傅透露出的博学而专业的气息深深地感染着实践团成员们。不论是对于病虫害的介绍,还是对于蔬菜的最佳培养条件,抑或是对于大棚现代化技术种植的引进,朱师傅都娓娓道来。在最后,实践团成员们对朱师傅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朱师傅给实践团成员们分享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1991年,他24岁时,中国刚发展大棚。不同于合办的其他人,他一个人包揽了所有工作。后来常进行技术服务,在遇到难题时会及时请教专家教授;2003年,配备了面包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肥料农业大棚试验;2007年,朱师傅来到府谷,建大棚后亲自育苗成功。后来总结经验,设计出更符合府谷当地实际的大棚。目前现负责两家厂,在海湾的煤矿和郭家湾逸夫煤矿都以负责技术为主。成员们皆感叹,只有磨难才能让一个人成长,只有奋斗才会让一个人在专业领域出彩。
朱师傅说:“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大棚农业没有死规定,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把事情搞会,死记硬背打多少农药,挤压多少倍,是没有用的。”朱师傅对大学生的建议让大家熟记于心,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无论是什么事情,其实都应如此,朱师傅在农业技术方面的专业性深深地令大家钦佩,而他人生经历的丰富性,其实也正是基于其如此清晰的个人目标加上实践不断向前,就像打怪兽一样,慢慢把经验值累积起来的。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绵绵不绝”,这句话用在朱师傅身上正当合适,一个人只有像朱师傅这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基于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踏实地向前走,才会有专业性的成果。实践团成员们均表示,朱师傅是吾辈楷模,大家会一直记得农业基地的这一天,大棚里闪闪发光的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74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