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榆林窟,见证过白居易笔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的点点忧愁、丝丝遗憾,见证过王维笔下苍茫雄壮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更见证过远赴边塞的友人倚楼望月的依依不舍、壮志难酬。今天,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岁月中走来,今日,溯源·飞天社会实践团的队员走进榆林窟,在驼铃声中寻访藏在历史深处的沧桑往事。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千米处,属于敦煌研究院管辖之内。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1961年,榆林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检口上,伴着身份证读取机滴滴的声响,带着手套的手虽早已被汗水浸透,仍在键盘上敲击着录入信息尽着它的责任:售票窗口,无论顾客如何提问,耐心回答,细致讲解,他们用微笑耐心诠释着自己的责任;检票口上,维持秩序,讲解疏导,将散漫变为整齐,使缓慢变为快速,他们的责任守护着形象,守护着文明;等候区内,迎来送往,接送陪同的游客一批接着一批,战胜疲惫,不厌其烦,于乏味中见乐趣,于艰苦中显担当。他们中有你有我,有一代代坚守在榆林窟的工作者们,大家一起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着,为着志愿者的初心,为着一点一滴将弘扬榆林窟文化的誓言践行。
瓜州古渡忆峥嵘,榆林河畔饮韶光。榆林窟的精彩与灿烂,早就印在每一位志愿者的心中。大漠深处,壮丽沧桑;心有归处,便是远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90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