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即孔子庙,又称夫子庙、先师庙、文宣王庙或文庙等等,主祀孔子。明清时习惯叫“文庙”的地方很多、很普遍,往往特指与地方官学连结成一体的孔庙;又往往与奉祀关羽等神祗的武庙并称对举。 尽管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确切了解阙里孔庙的创建时间,但是,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以及鲁人对其纪念一直延续不绝,其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非比寻常。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纪念和祭祀,前无成例可寻,后有影响至深。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祭祀。古时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可见古人对此之强调。前于孔子百年的鲁国贤人柳下惠就曾经说:“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又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岛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有功烈于民”、“前哲令德之人”等等都应在祭祀的范围之内。 儒家重视祭祀,这只消翻开《仪礼》和《礼记》,就可以明白,那长篇累牍的关于丧、葬、祭的礼仪和礼义的论述,说明儒家对于祭祀所持的观点。孔子曾经评价过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特点:“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从商代到周代,中国的原始宗教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殷人的尊神之风在周代有所稍歇。但是周代礼乐文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祭祀。只不过,在儒家看来,周代礼乐文明秩序下的祭祀活动充满了理性的味道。儒家重视祭祀,更多地是着眼于血缘宗法社会的社会需要。祭祀祖先,乃出于对亲情的维护与延续,而源自于血缘的亲情乃是维系宗法社会和谐秩序的一个重要纽带。经过连续不断的庄严的仪式,追思前人的恩德,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升华。因此儒家提倡祭祀鬼神的意图就是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要实现的还是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这也是一种“神道设教”的教化之道。不过,对于祭祀的对象或性质,大体可以分为血缘性祭祀与非血缘性祭祀两种。血缘性祭祀更多地乃出于亲情,而非血缘性祭祀则更多的具有社会的文化的意义。如果根据这两种祭祀性质的划分,我们以之探讨孔子弟子于孔子祭祀的性质,便会发现其性质的特殊性所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90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