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机巧善工-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团队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五日于岳阳市平江县双江村进行农具调研实践活动,七月四日组织举办东洞庭湖区农耕器具传承保护工程巡回传统农具实践展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7月4日上午,我们机巧善工-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团带着我们手工复刻的农具样品和精心制作的农具图集,在双江村村委会举办了东洞庭湖区农耕器具传承保护工程巡回传统农具实践展。
七月的平江县一片酷暑,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气温依旧居高不下,但酷暑没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同于往日所开展的调研活动,今天我们并非要向村民获取传统农具的信息和故事,而是要展示利用专业技术和往日所获取的信息取得的成果。
即便室外天气炎热,我们展会仍吸引了很多村民到来。村民们仔细观察着我们所复刻的农具,相互间交谈时频频点头,对我们的手工技艺表示了肯定,这使我们感到兴奋。相当一部分村民欣慰地表示,没想到现在这些已经逐渐被淘汰的农具依旧为人珍视和在意。同时,有知情的村民指出了一些我们复刻农具时存在的问题,譬如铡刀凳刀摆放的位置、推拉式红薯刨丝机木块的改进方式等。
在展会中,村民们和我们谈起了往日他们生活中利用农具的相关情况,事无巨细地向我们讲述那段用农具劳作的日子——农具的使用方法、农具的用途、制作农具的细节、工序和注意事项等等。我们在复刻农具的过程中的确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尽管全面,却远远没有我们从村民的口中了解到的农具背后的故事有人文气息,这些口口相传的从生活中总结而来的故事才是农耕文化本身,这是网上的资料所难以具备的。
同时,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们发现,旧时的农耕器具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被逐渐替代,那些古老的农具慢慢淡出了我们这代年轻人及下一代的视野。在我们团队调研及办农具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问过村子里的小孩,是否认识我们所复刻的这些农具,令人惋惜的是,在村子里长大的小孩大多数也只认识脱穗的风车和镰刀,像红薯刨丝机、铡刀凳、钉耙这些农具则纷纷表示没有见过或不知道,仿佛父辈们关于农耕的记忆没有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一样。是的,这些“老物件”正在被新生代所遗忘。由此可见,农耕文化的保护已然刻不容缓。
正所谓“民之大事在于农,农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活、农业生产,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古代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积淀了宝贵的农学思想,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农业文化是占据着极大的地位。大自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贪欲。因此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知识之源,千万要善待,绝不可忘记。我们应该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文化的源头和母本。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在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
本次展会中,我们机巧善工-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践团向双江村当地的村民们展示了我们团队手工复刻的传统农具,引起了当地村民的共鸣,唤起了村民们的农耕记忆,我们此次的传统农具实践展取得圆满成功。我们相识于盛夏,也在盛夏里告别,傍晚时分,实践团结束了一天的活动,在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弘扬之路任重而道远。毫无疑问,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正面对着各种难题,人才问题,环境问题……但我们机巧善工-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践团始终坚信通过我们以及无数和我们一样的青年之努力,当代青年一定能迎难而上,让农耕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92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