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为了响应学校深入开展文化交流的号召,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社会实践团赴云南开展了以“ 寻阿细跳月之美,品彝族文化之韵”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期间,7人实践团前往拜访当地文化站站长梅志宏、深入阿细跳月故乡可邑村观看精彩的舞蹈演出、对传承人及当地农户进行进一步的访谈。
跳月林中初相识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的西三镇是阿细跳月的故乡。了解到这点,在正式前往接触阿细跳月之前,我们于7月14日前往拜访了西三镇文化站站长梅志宏。梅站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阿细跳月的由来、发展、表演形式等内容,以及向实践团简单介绍了当地习俗,提醒我们深入调查时要注意安全。梅站长说:“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关于阿细跳月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远古人们狩猎劳累过度休息时,围着篝火烤肉驱寒,边烤边跳。另一种是因为山林起火,山石在火中被烤的滚烫,年轻人去扑火,光着脚烫着跳起。”梅站长生动的讲解更加引起了我们探索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此外,梅站长向我们叮咛到此次拜访的村庄素来重视礼仪,并举了些具体的例子。如阿细人热情好客,给客人夹菜,不喜欢吃的菜可以放在碗里剩下,但一定不能拒绝;与阿细人碰酒时杯子一定要低于长者,不然会被视为不礼貌;阿细人以虎为图腾,不要随意辱骂老虎等等。通过这次与梅站长深深的交流,进一步让我们感受到了阿细跳月这个传统舞蹈的魅力,也让我们对阿细跳月有了基本的了解,对接下来的调查有了更系统的安排。
雨天舞台再相知
经过近3个小时的旅途,路过了一路绮丽的风光,我们终于到达了阿细跳月的故乡——可邑小镇。下午3:30我们前往可邑村观看阿细跳月舞蹈演出。由于下雨,舞台由广阔的广场改为室内,可是还是座无虚席。此次表演一共展示了4段舞蹈。阿细跳月霸王鞭,这个为了庆祝战争胜利而创造的舞蹈,举止间尽显英武与自豪;阿细跳月老人乐,这个专门适合老年人的舞蹈,蹦跳间洋溢着年轻活力;阿细跳月烟筒舞,这个来源于阿细人生活的舞蹈,唱跳间充满了风韵与活泼;阿细跳月月琴舞,这个以弹奏来表达心意的舞蹈,婀娜间散发着甜蜜与深情......不同的舞姿让游客深深的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中场休息期间,我们实践团的同学刑志波主动上台互动,学唱阿细劝酒歌,品尝阿细美酒。大方的举止让阿细人记住了我们实践团,记住了我们学校。
表演结束后,我们采访了此次表演者并与阿细舞蹈团队合影留念。采访中,毕小姐说到:“阿细跳月是自己从小就会跳的,那时只是单纯觉得跳舞很开心,现在跳舞还能传播彝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真的是很自豪。”这番话让实践团的同学感受很深,民族的力量已经深入阿细人的心中,让他们无论何时心中都充满了对文化的敬畏。此次表演,我们实践团全程摄影记录下来了,希望能保存这段影像,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看到阿细跳月之美,品味到阿细人的文化精神。
谈话笑间深相爱
7月17日上午9:00,在梅站长的安排下,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入阿细跳月传承馆和当地农户家中近距离交流探索阿细跳月之美。 在阿细跳月传承馆中实践团遇到了正在学吹唢呐的王爷爷,他说:“活到老学到老”。并拿出了阿细跳月的弹奏月器——大三弦和竹笛。看着王爷爷优美动听的弹奏,实践团的同学跃跃欲试。王爷爷也很热情的教导我们,虽然最终实践团的同学们没能学会到一首完整的曲子,但一起与王爷爷感受阿细跳月传统音乐之奇妙的过程是愉快美好的。与王爷爷一起作为传承人的还有毕奶奶。毕奶奶的绝活是吹叶子,所谓吹叶子即将一片树叶放入嘴中,通过吹气来使得叶子发声从而演奏音乐。实践团的同学们跟着毕奶奶学习这绝活, 个个吹的脸红耳热,也没能发出声音。这更让实践团的同学们对阿细跳月充满钦佩和赞赏。
接下来,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入到了农户毕大姐的家中与毕大姐进行了亲密的交谈。毕大姐说:“自从这边开发了旅游业,我们经济迅速发展。为了让阿细跳月有更好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吸收其他流行元素,不断的创新,希望阿细跳月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此次交流实践团成员更加了解阿细跳月的发展历程和旅游业对阿细跳月文化发展的影响,收益匪浅。
阿细跳月的调查让实践团队明白了: 让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既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也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阿细跳月在不断创新传承正应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9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