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盛夏,我们的支教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我作为《生活中的化学》这门课的老师,因为我的授课对象是三四年级的孩子,通过综合多方面的考虑,查阅各项资料,为他们准备了适合他们理解的化学实验——盐水浮鸡蛋。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领域的知识,所以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实验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我的亲自演示,带领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实验圆满成功,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学生也学有所获。通过这个实验,我也积累了教学经验,并对教学方法有了自己的理解。 对于化学这门性质比较特殊的学科,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我这样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深度、频率、提高了教学效果。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化学活动的起点,也是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基础。在发展学生观察能力中、首先抓住事物的重要征和本质特点,更加全面地去感知事物。再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课上。让学生运用理论作指导,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引导学生回到现实中来、在操作过程中都是活生生的事物、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用得上、然后转化成形象生动具体的内容。《盐水浮鸡蛋》一课时。我一上课就让学生观察,拿一个鸡蛋放入水槽中、看、马铃薯沉下去了。接着我向水不断加盐。使盐慢慢溶解在水里、当盐加到一定的时候,看,鸡蛋居然慢慢浮起来了。当学生看完这个实验后都对鸡蛋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浮起来感到非常好奇,这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会发生沉浮的现象?顿时。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个个积极动脑,我就让他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学得主动、我们就必须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权“还”给学生。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拓展《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时。首先让学生预测一下、面前的物体哪些溶解,哪些不溶解、学生会提出多种结果,白糖溶解,面粉不溶解,或白糖、面粉都溶解。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认真探究。从而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化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科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化学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通讯员 陈绚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9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