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着眼于农村,积极构建农耕文化,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农村的历史与文化,在学习生活中知农、爱农、学农并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朴实情感。
传统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劳动人民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杰出创造。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像如木、石骨等自然材质制作许多轻巧实用的工具。在传统的“冷农具”即非机械农具的时代,我国的农具制作技术,无论从力学结构、材料加工,还是简便实用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器具正在快速地实现机械化、高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但与此同时,一些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传统加工农具和收获农具正在被淘汰,传统的农耕农具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秉持着保护传统农具,传承农耕文化的理念,7月3日我们团队深入双江村调研,探寻并收集传统农具,了解农具背后的故事。并且还在在双江村举办了机械工程学院传统农具实践展。
在双江村一户一户的走访调研时,我们发现很多农户家里面的农具已经基本被烧掉或者扔掉了,如今农户已经不再需要这些农具了,传统农具被越来越多人所淡忘。但是当我们把我们所制作农具的图集和手工制作的农具给爷爷奶奶们看的时候,爷爷奶奶们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他们透过我们所制作的这些农具,想起了他们以前那段用传统农具耕作的时光。
展览举办得很成功,整个过程都是充实且有意义的。许多村民前来了解,有的村民还向我们分享了更多我们不知道的传统农具,也吸引了许多小朋友来了解农耕知识。我们在展览中与纯真的孩子们和淳朴的村民们近距离接触,亲身体会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每一件农具创造的背后凝聚的心血与智慧。
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人民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作为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将祖先的农耕智慧引入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之中,使其成为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慰藉人们心灵的文化源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将传统农具收集并保存下来也刻不容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00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