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帮助探索未来发展方向。6月23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在红安绣活传习所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红安绣活传承人刘珊进行采访,从而帮助队员更多地了解非遗现状,更好地传承非遗精神。
在采访过程中我作为实践队员代表向刘珊老师提出了“红安绣活为什么是非遗而别的传统绣活不是”这一问题。刘珊老师通过将普通绣活工艺与红安绣活相比较,向我们提出“红安绣活之所以是非遗,是因为红安绣活有大大小小的民间故事,以此来丰富它的文化内涵,让红安绣活蕴含着人情味。”
“人情味”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因为我从未想过把它与非遗联系在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部分普通人的印象中就是各种名单上的一行文字,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联不多,这也就导致人们对其实际蕴含的内容了解甚少。而在出发学习红安绣活前,我自己曾主动了解一些关于红安绣活的内容。一次又一次宣传报道,一个又一个荣誉奖项,仅仅浏览过文字和图片,我便能感受到红安绣活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强大影响力,但这却让我莫名产生了一种隔阂,非遗是高高在上的智慧结晶,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普通人和非遗是不会产生关联的片面想法。但当刘珊老师提出“人情味”一词后,我突然感到豁然开朗,这个词语对我这段时间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作出很好的概括。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刘珊老师时,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距离感,老师在迎接我们时是带着满面笑容,那样的笑容真诚而具有感染力,不像是迎接素不相识的学生,而像是在迎接自己假期归乡的孩子。当正式开始红安绣活的学习后,刘珊老师在我们学习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对我们的生活也是照料有加。而对红安绣活本身,我也了解到红安民间流传着“红安无女不绣花”这一俗语,了解到“姑亲绣枕”等平常百姓家对绣活的运用,而刘珊老师对于红安绣活中的各种绣活作品的讲解,如“三怕图”鞋垫是蕴含着赠送者对他人能够事事顺遂的美好祝愿,这一个个的细节都让我对红安绣活有了更加实际的认识,而“人情味”这个关键词让我醍醐灌顶,让我将一个又一个关于人情味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完全转变了我对红安绣活的认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红安绣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许红安绣活不如四川蜀绣严谨细腻、浑厚圆润,也不及湖南湘绣那样以中国画为神,构图严谨、形神兼备,针法表现力极强,但我认为红安绣活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它赋予人们的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机盎然的、富有田野清新感觉的艺术享受,让过去的人们在那个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对美好生活能够有所期盼,让现在的百姓能够珍惜当下拥有的美好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前人留下的一种遗产,我们更需要注重其展现出的人文关怀。非遗来源于百姓生活,体现民间智慧,不管时代如何演变,非遗会始终沿着百姓生活需要的方向来不断发展,最终做到让非遗成果再次运用到百姓生活当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1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