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绣活为什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怀着这个疑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黄冈市红安县太平桥镇,6月17日在红安绣活市级传承人刘珊的带领下,走进红安绣活传承中心。
文人桑梓,将军故里。
“这里看起来偏僻,实际上是一片文化沃土。”刘珊指着墙上贴着的简介,告诉实践队员们。历史上,苏东坡、陈慥曾在这里寄情山水;明代文学家、户部尚书耿定向三兄弟晚年回乡开坛设讲,启一代风气之先;近代,这里养育了享誉世界的一代大家叶君健、张培刚、冯天瑜等;更有文化名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书法家刘永瑞。这改变了实践队员们的“第一印象”,他们心中升起一番敬意,对这片胜地好奇更甚。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刘珊唱着这句歌谣,满怀骄傲地告诉队员们,红安是唯一被中央以“红”字褒奖命名的县。80多年前,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唱遍黄安(现湖北省红安县)。歌声中,红安打响了黄麻起义的第一枪,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00多位共和国高级将领。实践队员们口中默念这句歌谣,仿佛穿越了历史烟尘,看到了铁骨铮铮、保家卫国的将军们。
绣线轻浅,情意深重。
“红安绣活”是馈赠亲朋、心仪之人的信物和礼品。红安绣花鞋垫源远流长,绣制、交流、欣赏、馈赠活动向来是红安地域里盛行的乡风民俗。每当寿诞、婚嫁、升迁、考中、参军等喜事都是绣花鞋垫展览的场合,都用它作为馈赠的佳品。
“在我们红安,有“无女不绣花”的习俗,女子十一二岁就开始学绣东西,连嫁妆也是自己绣了带去夫家。”刘珊向队员们展示贴了一整面墙的绣花鞋垫。
墙上的绣花鞋垫寓意丰富,有庆贺情侣婚恋的“鸳鸯戏水”、“并蒂莲开”;有祝寿的“白鹤归松”、“福禄双全”;有馈赠亲友“凤穿牡丹”、“龙凤呈祥”;有馈赠学生“麒麟吐书”“鱼跃龙门”;针对喜得贵子或幼儿周岁的有“麒麟送子”、“和合抱莲”。还有适应各种场合表达情意的“梅兰竹菊”、“蝴蝶闹金瓜”。近代创作的还有用于参军拥军的“鱼水情深”等。队员们欣赏着墙上色彩鲜艳、图案多样的鞋垫,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深意重。
“哇,多可爱的绣花鞋呀!”“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戢莹惊叹道。队员们凑近了展柜,仔细看里面一双双小巧的绣花鞋。
刘珊拿起一双孩子穿的鱼头鞋,说:“小孩用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外婆做的。孩子长得快,这个鞋子只能穿十几天,但是外婆还是会花心血做。”小小一双鱼头鞋,满载长辈深情意。
“除了小鞋子,还有这些围兜、虎头帽、小衣服,亲戚之间会做这些东西,送给小孩子,来加深联系,俗称“走亲戚”。”刘珊笑着道。实践队员们不由得感叹:穿着长辈一针一线绣的衣服、鞋子,是多么幸福呀!
乡野奇葩,独具韵味。
“红安绣活”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的鲜明艺术特色。如果把我国的四大名绣比作花坛中的牡丹的话,那么,“红安绣活”则是以其山乡野花的芬芳伫立于民族的百花丛中。它赋于人们的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机盎然的、富有田野清新感觉的艺术美的享受。
刘珊引着队员们走到一面挂着绣品的墙前,这些作品里有“公鸡打鸣”、“牧童骑黄牛”、“蝶恋花”等。一开始,实践队员们以为是画,凝睛一看,才知是绣品。其中一幅名为《童趣》的作品,绣着放风筝、踢毽子、滚铁圈的儿童,灵动自然。
这些作品构图独具民间工艺特色的明快美、浪漫美、质朴美。既有写实型、写意型,也有写实写意结合型。配色有的淡雅,追求清新秀丽,注重色调的和谐;有的强烈对比,色彩豪放;有的色调深沉,给人以凝重醇厚的美感;还有的大胆改变生活原型中的色彩,反映了山乡人的豪爽性格,给人以明快清新的感受。针法运用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丝绣、挑绣、绒绣的针法根据需要不拘一格地灵活运用,更能体现质感。
这一幅幅饱含红安人民生活热情、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让队员们了解了红安山乡民间艺术的特色,走进了红安人民丰富的内心。
“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终于明白了,红安绣活为什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期待着对这朵“民间奇葩”有更深入的了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1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