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绕城荷绽放,夏日风光惹人醉。阵阵的微风,摇曳的荷叶,成荫的绿柳相映成趣,构成了莲城的美丽风景。被誉为莲城的许昌是历史文化名城,小小城市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7月18日,平顶山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青春向党 寻梦乡情”乡村振兴实践团志愿者李佳颖前往许昌市群众艺术馆,进行关于许昌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的调研活动,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新征程。
世界绝响,佛家仙乐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志愿者们对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筹音乐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是中原地带佛教音乐中的一个乐种,被称为传统民间艺术活化石,距今已经有1600年的历史,许昌的筹音乐也有100多年的历史。筹类似于笛,但其为“斜吹”而不同于笛子,筹也因为“斜吹法”而成为中国斜吹管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筹音乐因为具备强大艺术影响力和文化力,所以历经几千年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志愿者感慨其清脆明亮、清净空灵的音乐声,自然流畅的音律足以令人陶醉在筹音乐的世界中。在参观艺术馆过程中,志愿者也发现,作为中原佛教音乐独有的乐器,由于文化多样性的缺失,现代乐器和音乐对筹音乐冲击很大,现在能吹筹的人已不多见,大众对其知之甚少,传承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筹音乐要跨界,要创新,要逐步走进大众视野,需青年一代延续其古老生命记忆、活化文化基因,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图为志愿者了解非遗项目——筹音乐 李一培 摄
精彩绝伦,创新不止
剪纸是以纸为载体,用剪刀和刻刀雕刻花纹,寄托美好祝愿,裁剪出生动形象的图案。禹州剪纸属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也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用精巧的艺术手法,通过结合多种物象来寓意美好的结果,雕刻出千姿百态的剪纸,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气息。表达人们的生活理念、内心情感,激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心中的美好祝愿,都依靠剪纸这一艺术传达出来。禹州剪纸细腻轻巧,构思奇妙,线条流畅,洒脱自然,向人们展现出属于禹州的传统艺术。2015年9月,《禹州剪纸》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的口中,志愿者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剪纸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野,民间艺术的传承人都越来越少,例如拥有200年历史的许昌特色民间舞蹈“独杆轿”现在已经濒临消亡。如今的年轻人们不了解非物质遗产,对非物质遗产项目不感兴趣。非遗传承成了当今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图为志愿者了解许昌非遗项目——禹州剪纸 李一培 摄
维妙维肖,婉约细腻
越调是国家级保护项目,是河南的三大剧中之一,高亢、明快的唱调,更有利于抒发人物的深沉且哀伤的感情与情绪。工作人员带领志愿者认识了越调代表人之一——毛爱莲老师。毛爱莲老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调的传承人,以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方式和艺术风格,创立了属于她的“毛派艺术”。她的的嗓音独特,唱腔吐字清晰,铿锵有力,以字代声,以声传情。1960年,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梅兰芳观看毛爱莲老师的演出后,紧握其双手,称赞其为“是个很出色的旦角演员,能红遍全国乃至更远的地方”。工作人员用十六个字总结毛爱莲:“经历坎坷、艺术辉煌、独一无二、精益求精”。随后,工作人员带领志愿者来到了文艺馆五楼数字化展厅,志愿者们通过现代技术欣赏毛爱莲老师的越调,毛老师的音色柔和且纯净,表演能力极强,让志愿者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毛派艺术”。
图为越调戏曲的精髓动作 李一培 摄
志愿者在参观了文化馆之后,深刻感受到许昌非遗的魅力,众多的许昌的非遗文化、民间艺术令志愿者自豪、骄傲。但志愿者同时也因为逐渐失传的非遗项目和艺术而感到惋惜。当代大学生都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体会到非遗所带来的魅力,不要让在手里的文化消逝,留下甚无法弥补的遗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