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学⽣深⼊基层,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体会科学发展观在农村是如何开展的,以及三农问题在农村是如何有效的得到解决的,让我们当代⼤学⽣能够跟深层次的理解党的指导思想,传播先进的教育、科学等⽅⾯的知识,引导我们积极的投⾝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去。这次为了传承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在6月17日,我作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义不容辞的跟随队伍前往黄冈市红安县学习红安绣活。
此次活动很是锻炼我们这些学⽣,这不单单是⼀次丰富我们⽣活、锻炼我们的实践,也近距离的真正感受非遗文化。虽然只有匆忙而又紧凑的五天,但是却给我们很多的感慨。在到达的第一天,是由刘珊老师带我们参观了红安绣活传承中心,近距离接触精美的红安绣活。在众多展品中,令我映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整面墙的绣花鞋垫,因为在刘珊老师的家——红安绣活传习所,刘珊老师在解说红安绣活之所以在众多绣活中脱颖而出,被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在早些年代,勤劳的红安妇女出嫁时带的嫁妆便有鞋垫,这些鞋垫或是自己绣的,或是母亲绣的,她们将情寓以绣中,绣愈多,情愈浓,是属于中国人浪漫而又含蓄的情感表达。第二天上午,刘珊老师给我们先是为我们介绍了红安绣活的针法、特点、构图等,而后我们便开始进行绣活实操。红安绣活是先从定稿画稿开始的,完成后再将稿子印在专门的布料上面,最后用线将图案补满。
我为作品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暗香羽容》,这是我沉静下来,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我绣出了所思所念的花,绣出了离开已久的家。花色是按照自家花园里的重瓣凤仙花来选色绣制的,“羽容”是凤仙花的别称。我一边想着家中重瓣凤仙花的模样,一边绣着,心中决定回家就把双色的重瓣凤仙花拍给一起实践的同学看。时间如白驹过隙,在观烈士陵园、红安县文化馆、观看非遗传承人采访和结训仪式后,实践结束了。我回到了家中,迫不及待地奔向院子,以往引入眼帘的绿油油的院子,现在却光秃秃的,重瓣凤仙花没有了,妈妈说是院子里的鸡啄没的。
七年,在贫瘠的沙土之中活下来了,在狂风暴雨中仍旧屹立,并且从单色变成双色重瓣,顽强的生命力却没有撑到被展示,被赞扬的那一刻。这同样也是非遗文化面临的危机,对于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十九大报告中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国家提出的号召,也是国家对于非遗物质文化的政治保障。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非遗文化在顺应潮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可是,慢文化是很难跟上快时代的步伐的。我不希望在以后的将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变的和重瓣凤仙花一样只存在于人们的口中和照片中,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子孙,甚至是每一代子孙,都有机会去亲自触摸和感受非遗,感受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着我们去继承和发展,所以,真诚的希望以后不单单是我,有越来越多的人多参加这样实践活动,非遗文化的明天将会更加璀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