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黄冈8月1日电(通讯员 贾一珍)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为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中国传统刺绣文化蓬勃发展,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于抵达了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红安县,开展了为期7天的培训和刺绣活动,一方面领略了红安绣活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深刻内涵。
“红安绣活”是红安民间刺绣活动的简称,是在地处中原的红安山乡流传千载的一项民俗活动,有“黄安无女不绣花”之说,尤以“红安绣花鞋垫”著称于世。“红安绣活”配色独具民间艺术特色,有的淡雅,追求清新秀丽,注重色调的和谐;有的对比强烈,色彩豪放;有的色调深沉,给人以凝重醇厚之美;还有的大胆改变生活原型中的色影,反映出山乡人的豪爽性格,给人以明快清新的感受。
“红安绣活”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出身于刺绣世家,上下五代都擅长刺绣。四十多年来,他坚持从事刺绣的相关活动,让”红安绣活“源远流长,是她一生的追求,后期着手开办”红安绣活“传习所。刘寿仙依托传习所带徒传艺,累计培训学员数百人,一批年轻刺绣能手脱颖而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培养出更多的“传承人”。
6月17日早上,在传承人刘珊的带领下,“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传承中心,红安绣活的神秘面纱在他们面前揭开了——
群玉山前人别处,紫鸾飞起望仙台。据了解,红安绣活始于汉代,兴于明清。苏东坡曾在此寄情山水,衔觞赋诗,可见此处历史上便是一个河川秀美锦绣之地。
步入馆中,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面墙的红安绣花鞋垫,传承人刘珊为他们介绍每一件绣品的制作工艺及方法、制作用时、背后蕴含的意义,一幅作品需经过备壳子、晾衣架、制样、加衬、配线、纳制等工序,可见其制作工艺的复杂与精细,并向他们展示了图案各不相同的绣活成品。
展柜上陈列着的一件件生动绣品,群芳争艳、花鸟争鸣,刻在刺绣上的多为花鸟鱼虫等;墙壁上,贴满“二龙戏珠”“蝴蝶戏菊”“喜鹊登梅”等绣花鞋垫,针脚细腻,气韵流畅,一针一线可见绣女精湛技艺。其中展厅内的一块墙壁上挂着许多剪纸风味的红安绣品,这几幅图远看就像一幅幅剪纸,仔细看才发现这一幅幅“剪纸”并不是用红纸剪刻的,而是绣娘们一笔一笔绣成的。听刘珊老师讲解道,这一幅幅“剪纸”被称作为红安绣,绣娘先将团用剪纸刻出来,贴到布面上,进而在布面上进行刺绣,完成一幅红安绣。
在平时学习中,传承人刘珊与同学们亲切攀谈,并分享了她与红安绣活的不解之缘,她表示:“自己从小生活在刺绣世家,受到母亲刘寿仙老师的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更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红安县太平桥镇,协助母亲,致力于红安绣活的传承和发展。”目前,红安不仅仅走向了互联网,而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她作为“红安绣活”的传承人,依托红安绣活传习所带徒传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刺绣能手,并一直希望尽她自己所能把红安绣活推广到全世界,得到更多的人认可。
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红安绣活”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红安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世世代代的民间绣女,运用一根根钢针、几束束彩线,在布面上的方寸之间,绣出了天上人间、过去和现代的美好生活。她们把它作为愉悦身心、显示才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正是因为一代代绣女们的坚持与传承,刺绣这门技艺才得以为后世所知、为后世所感受、为后世所欣赏,中华民族的一切非物质文化艺术瑰宝,正是因为一代代艺术工匠的存在而得以保留、传承、弘扬、发展。
经过对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对展览,“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对“红安绣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学们表示,通过学习,自己对非遗文化有了新的见解,而红安绣活也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扎根发芽。红安绣活这一技艺,不仅仅是绣出美丽的图案,更是帮助广大学生学习绣者专注于艺术的那一份朴素沉静的执著,用心刺绣每一个细节的工匠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