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湖北二师学子三下乡: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作者:“拾遗”志愿服务

中国青年网黄冈8月1日电(通讯员 贾一珍)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为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中国传统刺绣文化蓬勃发展,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于抵达了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红安县,开展了为期7天的培训和刺绣活动,一方面领略了红安绣活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深刻内涵。

“红安绣活”是红安民间刺绣活动的简称,是在地处中原的红安山乡流传千载的一项民俗活动,有“黄安无女不绣花”之说,尤以“红安绣花鞋垫”著称于世。“红安绣活”配色独具民间艺术特色,有的淡雅,追求清新秀丽,注重色调的和谐;有的对比强烈,色彩豪放;有的色调深沉,给人以凝重醇厚之美;还有的大胆改变生活原型中的色影,反映出山乡人的豪爽性格,给人以明快清新的感受。

“红安绣活”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出身于刺绣世家,上下五代都擅长刺绣。四十多年来,他坚持从事刺绣的相关活动,让”红安绣活“源远流长,是她一生的追求,后期着手开办”红安绣活“传习所。刘寿仙依托传习所带徒传艺,累计培训学员数百人,一批年轻刺绣能手脱颖而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培养出更多的“传承人”。

6月17日早上,在传承人刘珊的带领下,“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传承中心,红安绣活的神秘面纱在他们面前揭开了——

群玉山前人别处,紫鸾飞起望仙台。据了解,红安绣活始于汉代,兴于明清。苏东坡曾在此寄情山水,衔觞赋诗,可见此处历史上便是一个河川秀美锦绣之地。

步入馆中,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面墙的红安绣花鞋垫,传承人刘珊为他们介绍每一件绣品的制作工艺及方法、制作用时、背后蕴含的意义,一幅作品需经过备壳子、晾衣架、制样、加衬、配线、纳制等工序,可见其制作工艺的复杂与精细,并向他们展示了图案各不相同的绣活成品。

展柜上陈列着的一件件生动绣品,群芳争艳、花鸟争鸣,刻在刺绣上的多为花鸟鱼虫等;墙壁上,贴满“二龙戏珠”“蝴蝶戏菊”“喜鹊登梅”等绣花鞋垫,针脚细腻,气韵流畅,一针一线可见绣女精湛技艺。其中展厅内的一块墙壁上挂着许多剪纸风味的红安绣品,这几幅图远看就像一幅幅剪纸,仔细看才发现这一幅幅“剪纸”并不是用红纸剪刻的,而是绣娘们一笔一笔绣成的。听刘珊老师讲解道,这一幅幅“剪纸”被称作为红安绣,绣娘先将团用剪纸刻出来,贴到布面上,进而在布面上进行刺绣,完成一幅红安绣。

在平时学习中,传承人刘珊与同学们亲切攀谈,并分享了她与红安绣活的不解之缘,她表示:“自己从小生活在刺绣世家,受到母亲刘寿仙老师的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更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红安县太平桥镇,协助母亲,致力于红安绣活的传承和发展。”目前,红安不仅仅走向了互联网,而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她作为“红安绣活”的传承人,依托红安绣活传习所带徒传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刺绣能手,并一直希望尽她自己所能把红安绣活推广到全世界,得到更多的人认可。

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红安绣活”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红安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世世代代的民间绣女,运用一根根钢针、几束束彩线,在布面上的方寸之间,绣出了天上人间、过去和现代的美好生活。她们把它作为愉悦身心、显示才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正是因为一代代绣女们的坚持与传承,刺绣这门技艺才得以为后世所知、为后世所感受、为后世所欣赏,中华民族的一切非物质文化艺术瑰宝,正是因为一代代艺术工匠的存在而得以保留、传承、弘扬、发展。

经过对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对展览,“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对“红安绣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学们表示,通过学习,自己对非遗文化有了新的见解,而红安绣活也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扎根发芽。红安绣活这一技艺,不仅仅是绣出美丽的图案,更是帮助广大学生学习绣者专注于艺术的那一份朴素沉静的执著,用心刺绣每一个细节的工匠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品春节申遗,悟文化双创

春节无疑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最为耀眼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已然成为当代中国最耀眼、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当我得知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时,作为…… 水水水 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查看全文 >>

从春节申遗看文化双创,传统沃土育自信芳华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鲜明标识。近期,春节“申遗”成功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的同时,更促使人们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 水水水 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情系老人,关爱永恒

2024年1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岁寒服务至,情暖社区宁”实践队走进社区,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关爱老人志愿服务…

墨韵传承:以笔为翼,共护非遗之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非遗文化似熠熠星辰,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而毛笔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独特而迷…

“童声海韵”支教活动圆满结束,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冬天,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组成的“童声海韵”支教队,在荣成市王连街道儿童服务站圆满结束了…

启蒙开启普话路,幼苗绽放语言花

普通话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在促进交流、传承文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阶段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对孩子语言能力…

从春节申遗成功看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春节在联合国申遗成功,显示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力的提高,曲阜师范大学儒德致学实践队以此为契机,于1月18日深入校园、社区和…

最新发布

湖北学子三下乡:赏红安绣作,品人世情味
为进一步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红安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安绣活背后的故事。6月17日上午8时,“拾遗”志愿服务队15名成员在红安绣活传承人刘珊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红安绣活传承…
用好精神财富,助力乡村振兴——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乡村振兴青研团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村民物质方面的富足,更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着手激发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支撑,还要在立足乡村的产业、人口、文化等禀赋…
湖北学子三下乡:在木版年画中体验“木制的不朽”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6月17日,实践队员在湖北省襄阳…
湖二师学子三下乡:学习非遗精神
为了探寻木版年画的魅力,了解更多的非遗文化,6月17日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前往襄阳市老河口市陈义文巷,拜访当地的木版年画传承人陈洪斌老师,向他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并与陈洪斌老…
“拾遗”志愿服务队2022年“三下乡”新生见面会顺利召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4月23日下午3点,湖北第…
了解盐碱地发展相关背景知识
一:国家政策2008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在不破…
中南学子三下乡:走进岳麓山,重识红色岁月
“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2022年8月1日,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南大学赴湖南省长沙市献礼二十大、党史宣讲暑期社会实…
手握刻刀,于木版年画中探寻艺术之美
为了更好的保护非遗文化,探寻木版年画中的艺术之美,6月17日至6月23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前往襄阳市老河口陈义文巷,拜访当地的木版年画传承人陈洪斌老师,向他了解木版年画的相关知识,并…
缅怀英雄之魂,铭记历史丰碑
6月22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前往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馆,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一首铜锣谣…
探索研究盐碱地企业发展的现状
为深入探究以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以及改善盐碱地为工作的企业经营情况,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盐”整待发调研队针对企业的生存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政策扶持等对公司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