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转眼间进入大学已经一年了,大学生活多姿多彩、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但给我最期待的还是我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6月17日是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出发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的三下乡,给了我和以往的日常生活全然不同的感受。 实践出发当天,我们在校门口集合,碾转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其中一个目的地——黄冈市红安县。抵达传习所,我们将行李简单放下,传承人带我们参观太平桥镇,感受过当地风土人情后,我们确定了接下接实践吃住的地方。紧接着,在传承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在这里,我们深入了解到了红安绣活。红安绣活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的鲜明艺术特色。其绣品多样,诸如鞋垫、枕面、枕蒂、衣边、门帘、帐檐、桌围、帽、兜等诸多生活日用纺织品。;其针法技巧灵活多变,主要有丝绣、挑绣、绒绣三大类。 在一众绣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虎头鞋,不仅是因为做工精美,更是因为它包含了长辈对孩子们的爱。传承人讲到:“孩子用的东西,如虎头鞋、帽子、披风这一类,在女儿出嫁时,外婆就开始做,这一针一线都满含着长辈的爱。” 红安绣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因为绣品难得、纯手工制作,更因为它的传承、它的内涵、它带给人们的爱。世世代代的广大民间秀女 ,利用一根钢针、几束彩线,在方寸之地的布面上秀出了天上人间。每一位秀女都把它当做愉悦身心、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她们的作品赠予情人的信物,是送给亲人的礼品。我想,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它包含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长辈对晚辈的关心。 红安绣活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红安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它悠久的历史、绚丽的艺术特色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得到了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及其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赏。在传承中心,我们还看到了各位传承人的光荣事迹,她们带着红安绣活走出湖北、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她们尽自己微薄之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人放弃光明的前途,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向世界宣传着红安绣活。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其严重的冲击。那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慢慢地消失,许多传统技艺也濒临消亡,红安绣活的传承人曾介绍道:“有位德高艺重的先生,由于新冠肺炎,不幸离世,而这位先生的传承也止于此。”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传承了上千年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逐渐没落,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有义务保护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形成和存在,是历史的沉淀,它体现的是先辈们对于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我们呼吁保护它不是仅仅因为非遗中那些曲艺,美术,杂技类含有的观赏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它确确实实可以带给我们精神层次的感受,一种文化以人的作用。 本次在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参观,使我受益良多,不仅欣赏到了绝美的绣品,还更加深入了解到红安绣活的传承理念,这让我坚定保护红安绣活的信念,我们不应该让美好的事物埋没在历史长河中。(通讯员 计佳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