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早上8:30,在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珊老师的带领下,“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齐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传习所,开始了研学培训班第一天的课程教研与学习。
进入传习所,刘寿仙老师带领我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并在每一个座位上都放上了绣活的材料包,包括了我们会用到的绣绷、绣花针、彩线、笔、尺子、绣布等等。等同学们都陆续落座,刘珊老师开始了“红安绣活”基本知识的讲解。在刘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红安绣品”用途的广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它的影子。例如,我们熟知的红安绣花鞋垫,作为嫁妆的绣花枕绣花鞋等等,还有给新生儿准备的绣花围脖、虎头鞋,在以前那个年代会有抽烟杆之类,人们也会将烟袋、烟杆袋绣上精美的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
刘老师还跟队员们分享了几则有关“红安绣活”的小故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刘珊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几项简单易上手的针法实操,队员们纷纷面露难色,觉得绣活看起来真不是一件简单事儿。“等你们上手了就会发现其实没有你们想象的难的,多练多绣就会得心应手的。”刘珊老师对大家宽慰道。
接着,我们便开始进行了绣活实操。第一步是定稿,即设计或寻找自己喜欢的图案将其画在纸上,我选择了一副渐变粉色的字母图案样式,再根据老师的方法将图案成功拓印到了绣布上。下一步便是定绷—将绣布固定在绣绷上,使得绣布固定方便刺绣。刚拿上线和针,我就遇上了困难,四股黑线拧在一起如何一起穿入如此细窄的针孔呢?我一手拿针一手引线,目光锁定,一丝不敢懈怠,可尝试了好多次,手中的线就是不听“使唤”,我也逐渐变得失去耐心。这时刘珊老师向我走来,拿起了我的针线说到:“咱们绣活中呀,一般来说三股是足够的,你绣的这个字母勾线部分确实需要用四股那你可以一股一股地穿进去试试呀!只见她熟练地将四股线分开先穿上一股,再用食指和大拇指将穿过去的那一股拉到一边,给剩下的线留出位置,黑色的线便一股一股排着队进入了针孔,最后再将四股穿好的线整理拉齐,这样穿针就穿好啦!我也松了一口气,算是顺利迈出了绣活的第一步!话说这穿针是一门技术活,一束线秀到最后的收尾也是个问题。起初刘珊老师是让我们可以就用普通的打结方法,再到后来我们陆陆续续越绣越快对于收尾工作的需求也越大,打结收尾时总不能完完全全收好,于是刘寿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不打结收尾”法。只见刘寿仙老师将针取下,把尾线用针挑在了绣布背面的丝线里,这样既不用打结,也提高了效率。
通过对刘珊老师对“红安绣活”的讲解,我们都对绣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再到后面我们开始进行实操,在针与线的交织中,我看着自己和队员们绣布上的图案逐步成形逐步添上丝线的色彩,心中的成就感也日益丰满。真真切切体会到存在于我们脑海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是一个名号,而是鲜活地游于我们手中的技艺!几千年来的文化变迁中,“红安绣活”始终屹立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之林,始终向人们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在后面的研学中,“拾遗”志愿服务队也将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艺术风采,力扛传承大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