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仲夏时节悄然来临,仍记得小学时,一放学回到家就先把作业写完,作业往旁边一丢就跑出去疯玩了,我们那时最经常玩的地方是田野,小河边。田野上的天空很蓝,几朵云轻飘飘的挂着,几只飞鸟影影绰绰....稻谷大片大片的黄,风也一天比一天大,这个时候比起二月的风,更具魅力了,不过小孩子只在乎怎么玩玩得开心,而不在乎哪个时间。 当车子缓缓驶过镇上的小桥,风慢悠悠吹过山间,知了和青蛙不厌其烦的在叫着,男孩们刚还在田野上奔跑,现在已经怪叫着起着哄跑回家了,好像灰暗的田野游荡者着无家可归的鬼魂,况且这个时候一堆堆飞着的蚊虫已经占领了男孩儿头顶的天空,如果这时候跑回家的小路上发现了一条赶着吃晚饭的蛇,那真是既令人害怕又让人感到刺激。 小时候也曾放过风筝,但是都是去店里买制作好的风筝,实际上并不知道风筝的制作工艺有多复杂和困难。正因为如此,这次暑期三下乡我选择了“磨鹰风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实践地点是湖北省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 风筝坊里映入眼帘的是五彩斑斓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翩翩起舞的蝶,游弋自如的鱼,滑翔天际的鹰,栩栩如生的蜻蜓等,每一件都是我们儿时未曾看到过的模样,顿时间就唤醒了童年的记忆。经过了解后知道孙宏成师傅是老沙市最有名的“温氏风筝”第五代传承人,并且在2011年湖北省荆州市的“磨鹰风筝”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十分惊讶风筝也是能上得了台面的物品。 风筝起源于中国。据说最早出现风筝的时期是战国时期,当时是由思想家墨子发明的,由木头支撑。随着时间的远去,风筝又逐渐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直到隋唐时期,造纸术才渐渐成熟。风筝因此利用纸糊和骨架传入民间,成为民间休闲娱乐的玩具。没想到我们童年时稀有的玩具竟有着这样遥远悠久的历史故事。 制作风筝完成那一刻,真的觉得风筝的制作技艺是如此的巧妙。用几根竹子和一张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纸组装后就能翱翔于蓝天之上。我忽然想起孙师傅学习制作风筝的每个日日夜夜,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必定是爱好在鼓舞支撑着他前行。我们队员都亲昵的称他为师父,他对我们也很感兴趣,我们每天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当然,学习制作风筝的时候必须得平心静气的,认真的去进行每一个步骤的操作,孙师傅教我们的时候也是非常的有耐心,每每说到风筝的时候都是严肃认真的指导我们。有时候我们选用的竹条料太宽或者太长的时候都会被他“骂”几句,我们都知道那是嗔怪,因此我们是非常乐意的哈哈哈。 除此之外,孙师傅的吉他还弹得特别好!因为我也会一点皮毛,所以对孙师傅吉他玩得好这件事就很在乎,他毫不在意的把吉他拿出来熟悉的弹奏着每一首曲子,忧郁或兴奋,澎湃或安静,摇滚或抒情。他弹我唱,我们十多个人在风筝坊的小屋子里弹奏出美好生活的乐章,唱出对未来世界的期待。孙师傅年轻时曾组过乐队,当然学习传承荆楚磨鹰这样的非物质文化,当然需要很多时间和付出,通过乐队挣钱来支撑制作风筝需要的材料和养家,这无疑是一件艰难的事,我也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如今看到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基地给孙师傅提供了工作室,通过教学,研究和游览,他也有了固定的收入,使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和充满保障,当然这都是他辛勤劳动,艰苦过后得来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想我们也应该从中学习到这一点,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坚持到底,是自己喜爱的东西如果连最基本的坚持努力争取都做不到怎么能算得上喜爱呢? 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像孙师傅一样有如此坚定的信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会自愿主动的去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别人采访起孙师傅时,他能无比自豪的说:“磨鹰风筝是我们荆州独有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也都会有一个让我们无比思念和欢喜的东西,有时候也能让我们引以为傲,主动选择去保护和学习属于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肯定我们自己所独有的东西。保护非遗需要我们每个人切身实际的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我希望我的记录能让更多人发现“磨鹰风筝”,这个无数人童年回忆中出现次数很多的物品,主动的去保护它,学习它,传承它,就像我们一直思念着天真无邪、幸福快乐的童年一样,坚定的去守护这份美好。(通讯员 朱汉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0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