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武汉6月24日电(通讯员 刘思怡)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是黄冈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仍传承着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美术——宣纸烙画。为传承非遗记忆,致敬匠人匠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和培养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特赴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跟随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北省黄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政府宣纸烙画首席技师胡友恒老师,一起探寻烙画艺术,传承非遗文化。
6月18日早上8点半整,“拾遗”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于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宣纸烙画传承人胡友恒老师的工作室集合。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桌子上陈列着的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墙壁上展示的林林总总的画作成品,以及老师的工作台上各式各样的工作器具。
首先,胡友恒老师向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他从自己的生平事迹与个人经历入手,结合中国历史上宣纸烙画的起源与发展,进而引申出自己一直坚持传承宣纸烙画这一非遗文化的原因不只是简单的热爱,而是在2013年参加了由《文化月刊》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胡友恒老师成功入围前100名,并获奖金15万元,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一契机下,促使他对宣纸烙画由“热爱”转变成“研究”。胡老师说:“很多人就是劝我说你连生活经费都不够,我也没有泄劲过,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是我本身是爱好,要是不是爱好的话,我坚持不下去。”
胡友恒老师坚持传承宣纸烙画的过程是不易的,在这期间除了经济压力之外,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病魔的折磨。所幸的是,在胡老师患病期间,胡老师的妻子张金波女士一直在他身边不离不弃默默陪伴,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给予了他精神上莫大的动力。胡老师在与我们的谈话中也多次提到,“多亏了我的夫人,没有她的支持也不会有如今的我。”
下午14点半整,胡老师开始正式进入宣纸烙画的教学。下午的教学分为五个部分:宣纸烙画的起源与发展史、什么是宣纸烙画、怎么做宣纸烙画、宣纸烙画的分类,以及最后的现场作画展示。据了解,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火笔画”“烫画”,它是以铁作笔,利用温度的变化烙出线条的明暗、立体、走向、分布,在把握火候与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作品一般呈黑棕色、棕黄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而烫法又分为阴烫和阳烫,成工后的作品既具有特有的高低不平的机理变化又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匠心坚守执念,从学艺到爱艺,在传承与创新宣纸烙画这一非遗文化过程中,非遗传承人胡友恒老师不断苦练技艺,在坚守中改变,在创新中突破。十多年来,他练就的宣纸烙画更是将烙铁直接用于宣纸上绘画制作,用一种电烙铁的手法表现中国画的各种风格,烫制出的作品金碧辉煌,彰显了古色古香的艺术风味。随后他便现场作画,向我们展示了宣纸烙画的基本步骤。在画到松树时,他说到“渲染就是块面形式的,有重,有轻,这样就有一种绘画的明暗变化。松树的层次感就是点线面的表现,由点成线,由线成面,这样它就很丰富。”
弘扬传统文化,青春助力非遗。下午17点半左右我们结束了这一天的学习,在探寻非遗活动的全程中,队员们都沉浸在学习宣纸烙画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并对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一件非遗物品都用其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力量,蕴藏着人民的智慧与豪情。每一个非遗作品,都将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推向新的发展。
据悉,“拾遗”志愿服务队此次赴黄冈学习“宣纸烙画”旨在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让当代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助力非遗在新兴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让更多年轻的血液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5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