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会三都周覃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切身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浙江农林大学林学院暑期实践团赴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周覃镇村寨开展了走访调研。
周覃镇主要居住居民为水族,但布依族人口也占较大比例。因此,两族在各自的民族文化中也有融合交流。
实践团队首先访谈了精通布依族染布技术的覃奶奶,她向实践团展示了正在制作中的布依族染布,以布衣蓝为特色的布依民族服饰,是国家物质文化遗产。 浅蓝色的格子长衫、深蓝色的对襟短衣、蓝黑色的百褶长裙……这种纯天然的古老染布技术,一度受到掉色的困扰,覃奶奶向实践团展示了她多年染布后手中沉淀下来的蓝色染印。但近年来借助了现代科技的力量,加上当地改进的工艺手法,固色过后的服饰并不会再有褪色的困扰。覃奶奶手中制作的染布在经过手工制作成服饰,就将用于布依女子婚嫁时的嫁妆。
如今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覃奶奶一代手艺人的染布技术得到传承,不仅用于本族人的穿戴,打开布衣蓝产品销路后,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外卖出去的布衣蓝带动了部分村民增收致富。
布依民族特色文化深厚,除染布工艺外,实践团成员也访问到板光村精通布依纺织技术的何阿姨。实践团到访时,何阿姨正忙于完成手中的订单,何阿姨对实践团展示了纺织的步骤,需手脚并用的纺织机器虽不如市面上流水线式的方式工厂效率高,但成品布依族土布更为精细,繁多的花纹也可通过改变纺织线的排版来随意变换。
板桥村布依族土布花样繁多,何阿姨纺织的成品除自家使用外,大多为对外销售,附近水族居民也有购买布依土布来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加工后的土布可用于衬衣、床上用品、土布工艺品或民族服饰等,与县里旅游业结合后,在市场上也很畅销。何阿姨向实践团透露,一匹成品土布,排线就需要花费一个上午时间,一天内能完成一匹,一匹土布市场售价为一百三到一百五不等。纺织不仅是他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布依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也从中得以彰显。
访问了布依族村寨后,实践团跟随当地的水族成员来到家中,不同于参观布依族精细的传统纺织和染布工艺,实践团率先品尝到了水族居民韦叔叔制作的水族特色民族美食——鱼包韭菜。 作为水族的第一名菜,鱼包韭菜是待客桌上必备的菜肴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韦叔叔制作的过程中,向实践团逐步进行了介绍。
将鲤鱼从背脊剖开,去除内脏,再用食盐花椒面糯米酒,涂抹鱼全身各部位,腌制一小时;红辣椒姜块蒜瓣捣成泥状,加入食盐花椒粉酸辣椒混合拌匀,和韭菜一起填入鱼腹中;用洗净的稻草将鱼捆扎后,摆放在竹箅上,加盖蒸煮,用大火蒸三十分钟后,再用小火慢蒸约七八个小时。
韦叔叔告诉我们说,如此费时费力的一道菜,在水族日常的生活中并不经常吃,只有在特定节日祭祀祖先或者接待远方的贵宾时才做这道菜来招待,在水族过重要节日端节时,鱼包韭菜也就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道供品。 古寨木楼飘荡着欢歌笑语,朝夕更迭传承着千年不衰的历史风韵,热情好客的水族长辈以接待贵宾的方式对实践团成员进行欢迎仪式,这更让实践团深切感受到,在周覃山寨的平凡中,不仅有特色工艺和美食美景,更有纯朴的美丽人生。
通过一天的走访调查,实践团队了解到,周覃镇本地民族工艺部分已经实现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但规模较小,大多为居民自家外销,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要想充分将民族特色优势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政府对村民进行系统的培训,统一和改良优化相关技术,让外销的产品打下良好口碑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此外,周覃交通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良好的改良计划,崎岖的山路无法吸引住外来游客的游玩。运输成本也较高,镇上村民自销的产品也难以外运,大部分只能对镇内销售,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重大的难题。在接下来的走访中,实践团队将发现更多的问题并积极向政府提出改良的相关建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1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