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两周的实践走向尾声,感悟良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关于我自己也有一定的成长。这些成长值得用心去感悟,帮助我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发展。
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探究可行之策,是本次实践的主要目的。按照实践整体规划,我去往当地图书馆查阅资料。从书中我发现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也隐藏着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闻所未闻的,这些曾经璀璨的中华文化如今明珠蒙尘,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
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我发现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者正在面临失传的情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抢救”。将2017年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与《中国戏曲志》相对比,有60个剧种未收录。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消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比我相信的更加严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也察觉当代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十分薄弱,根据调查文卷数据反馈66%的人只大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关于更近一步的知识则就完全不了解了。对于这个结果我感到遗憾这反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这更证明了此次社会实践意义所在,也坚定了我学习并宣传非物质文化的决心。
实践之前我认为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充分的学习与了解,但随着实践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非遗特有的魅力迸发出来。首先我发现非遗并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也不是只在博物馆内展览的物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着耀眼的表现,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其次,非遗也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比如二十四节气就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风文明进步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我直观的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展示了“软实力”变为“硬支撑”的可能性。
此次实践活动对于我个人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我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比不过集体的力量,在讨论的时候大家群策群力,各自的方案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部分,每个人也都有擅长的地方。一个优秀的团队并不是每个人都足够优秀而是将每个人擅长的地方充分发挥出来。想让集体这个大机器运转起来就要充分的沟通,沟通是集体的润滑油,实践中也有因为沟通不足而导致工作重复的乌龙事件,但更多的是通过沟通而将事件完美解决。沟通更需要技巧,面对其他人的不足,委婉往往比直白更适用,适当聆听比不停的输出更重要。
实践的意义便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一次实践都让我成长,都让我收货不曾有过的经历。我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感悟自身的成长。七月的天气真的很热,但内心的热情也同样高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人都很和善,尤其是小朋友们,他们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好奇和问题得到解答时的满足让我感到我的实践是有意义的,我真的有将非遗文化宣扬出去。希望我能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带动他们更多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通讯员 刘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7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