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的种类越来越多,诈骗分子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有一类是仿冒身份进行诈骗,例如冒充秘书;冒充亲友;冒充公司老总;补助救助、助学金;冒充公检法电话;伪造特定身份(高富帅、白富美);医保、社保等等。诸如此类,让我们猝不及防,如不及时了解,就很有可能不幸落入诈骗分子的虎口。
为了尽可能的普及更多的诈骗手段,让人们在面对诈骗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骗子说的不队就仿冒身份类电信诈骗展开了实践调研。实践经过充足的前期准备、有序的实践调研以及认真的后期整理,收获颇丰。
在实践调研走访的过程中,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首先通过讲述案例让受访者更加生动的了解仿冒身份类电信诈骗的形式手段以及危害性——“2020年9月,某高校学生小姚的父母,接到来自小姚同学的QQ消息,称小姚因车祸受伤,现在急需手术处理,要求立刻转5000元手术费过来。小姚父母因爱子心切,就按照要求马上转账,转账过后电话联系小姚发现该生正在上课,原来是QQ号信息被盗取。”队员们了解到受访者或其亲友都有收到过仿冒身份类诈骗的情况,这诈骗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进入诈骗分子的圈套。接着,队员们就此引出仿冒身份类犯罪的防范措施:凡是接到“单位领导”或“亲朋好友”在网络上要求转账汇款信息的,一定要通过电话或视频等方式核实真伪,切勿轻易转账汇款。社交软件、通讯软件都可能被盗取或仿冒,收到好友申请时,要仔细核实对方身份,切勿盲目对号入座,不要随意和新添加好友发生资金往来……
本次社会调研让队员们在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仿冒身份类电信诈骗的危害,也对防范措施更加明确。此类诈骗情形多发,需所有人擦亮眼睛,避免“掉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8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