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校学联“凝望百年,寻梦江都“小分队来到了扬州市宝应县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追寻周恩来总理年少时的求学足迹。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位于中国江苏宝应县城水巷口3号,原来是周恩来外祖父陈沅的宅第。整座建筑属于明清风格,占地700平方米,总的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共有十八间房屋。该建筑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亲笔题写为“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童年周恩来曾多次随嗣母陈氏来这里。1907年,周恩来生母万氏病逝,染病日重的陈氏为排解心中郁闷,带着9岁的周恩来又来到这里,一住就是三个多月。母子俩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精神上受到真情抚慰,周恩来还与年长16岁的表哥陈氏终日相伴,同窗共读、游览胜迹、畅叙心志,结下了永久的亲情友谊。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内,简简单单的两面白墙上,叙述着周恩来不凡的少年时光:
从小嗣母陈氏对周恩来慈爱倍至,精心培育,在两三岁时,周恩来便能学会教唱三遍的儿歌,复述听过两遍的故事;三四岁时,周恩来认字块、背诵简短古诗;五岁上私塾先生授表字“翔宇”;六岁开始阅读《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小说书籍,以此拓展他的文学视野……
儿少时期的周恩来与嗣母陈氏一起度过了整整九年,对嗣母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厚情感。在日本留学时,写过一篇十分感人的《念娘日记》。担任政务院总理后的周恩来,曾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然而短短的一年时间,陈氏也随即去世了。无依无靠的周恩来只得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祖宅。老家只有身患腿疾的八叔父和照料一家事务的八婶母杨氏,领着儿子周恩硕和侄子周恩来兄弟仨,生活十分艰难。生活的苦难使周恩来深深感悟到困境中亲情的温暖和珍贵,从小磨练出坚韧不屈的意志力和精明周到的办事能力。后来他回忆到:“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
继续参观,我们还了解了更多关于周总理的故事: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的周总理崭露头角,成为学生组织、活动主要骨干;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天津学生界领导人之一;进入南开大学部继续学习;赴欧洲勤工俭学……
此外,我们联系到了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的卫生防疫监督员徐丽菲主任,进行了电话采访。
我们了解到:由于疫情,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的人流量出现断崖式的下降,严重时直接闭馆。当问到读书处的意义时,徐主任告诉我们,它是能够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精神、突出教育基地的红色主旋律、有效发挥周恩来红色教育基地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最后,我们对“因为社会迅速发展,年轻人是否会愈加浮躁而遗忘历史”这一问题进行了采访,对此,徐主任表示了明显地担忧,她希望周恩来少年读书处要继续加强宣传力度、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多接触这样的红色教育,这也是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这次来到周恩来少年读书处,让我们对周总理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止于那一句简单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更是用行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伟大而永恒的“周恩来精神”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深深水巷,涌动着宝应人民景仰伟人的源源深情……
水巷深深,蕴含着周恩来总理眷念宝应亲人的缕缕乡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44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