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红途话构”实践团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其两个分馆。
纪念馆的馆标整体造型似鼎,双耳三足;鼎身呈斑驳纹路,细看又是城墙的比例和脉络,组合起来形似城垛。它的设计主要有两重寓意,一层是历史意义,标志源自一块1:4比例的城砖,斑驳破损的伤痕记录了国破家亡的时刻,表达了南京的历史记忆;一层是当下意义,标志又是鼎的造型,双耳三足。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器和用于祭祀的重器。鼎承载牺牲,肃穆庄严,表达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价值。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围绕“战争”“杀戮”“和平”三个主题,形成一条依次穿越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区域的单向流线。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家破人亡》雕塑。这尊雕塑高达12.13米,意喻1937年12月13日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如今已经成为纪念馆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吴为山说:“这尊雕塑采用写意的手法,象征祖国大好河山千疮百孔,斑斑驳驳,遍体鳞伤。尽管如此,她像山一样,屹立不倒!”《逃难》群雕脚下的流水反射着粼粼的波光,是冤魂绝望的眼泪,更添悲凉气氛。如同当年同胞们流不尽的眼泪。《冤魂呐喊》雕像上,扭曲瘦骨嶙峋的人悲恸地呐喊。两块大石象征被劈开的破碎山河,隔开了入口和集会广场,形成了狭窄压抑的通道。观者从其间走过,心中更添万分悲哀。这座雕塑被劈成两块不规则造型,犹如被军刀劈开的城门,就仿佛是逃难者在日军惨无人道的屠刀下,逃离出去。
图为冤魂呐喊雕塑
沿着路,前方就是集会广场。十字架形的纪念碑立在广场上,身后的黑色花岗岩墙上,用12国语言写着“遇难者300000”。踩在吱吱作响深灰色级配碎石渣,聆听着历史的声音,在寂静的广场上,听到的是遇难者的哀嚎。
进入史料陈列厅,从敞亮的入口,一步步走向昏暗的地下展馆,面前遇难者的名字一个又一个闪过,每12秒便有一颗流星从高空落下,这意味着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消失了——三十万同胞在六个星期内遇难的数字。步入展厅内,300000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墙壁两侧是幸存者的照片。黑色笼罩着整座展厅,光残存在史料之上,残缺的遗骨沉默在历史之中,压抑的气氛罩在每一个参观者身上。尾厅,多个高耸的长方体档案墙在光照之下,这意味着摆脱黑暗的过去、面向胜利和未来之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遇难者献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展厅
向前走去,“古城的灾难”雕塑就在眼前。这组雕塑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以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组合而成的。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城南京的大屠杀惨案。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是浇铸着222位大屠杀幸存者的脚印的铜版路,这是历史证人的脚印,这条铜版小路,就是苦难的历史。
在万人坑小小的40平米的土地上,竟然埋骨200多具,让人触目惊心……
从江东中路步行过一座小桥,可以看到一片开阔的呈椭圆形的草坪,这里就是胜利广场。椭圆形的广场,寓意抗日战争胜利,代表着圆满。广场的水绵延,显示出一片祥和与宁静。其终端高大的和平女神,使人感到祥和与安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和平广场合影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的记忆是中国人是应该永远铭记的!这座纪念馆让实践团成员“淬炼”了自己,坚定了实践团维护国家稳定与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越来美好生活的决心与信心!
通讯员:韩宜萱 郝岩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2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