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8日下午来到了位于宣城市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深入探寻宣纸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流程,领略千年寿纸的独特魅力。
历经千年沧桑,色泽经久不变
“每一张宣纸都历经磨难,每一张宣纸都令人生畏。虽饱经沧桑,却始终坚贞如玉,宣纸永远秉持着她不屈、不腐、不损、不移的气节。”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宣纸生产时这样说道。
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用于对宣纸清白高洁品行的描述也再恰当不过。在讲解员的叙述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宣纸文化,真正的宣纸是指采用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的高级艺术用纸。并且一张宣纸的诞生,从原料采集到最后成品需要经过碓皮、洗浆、捞纸、晒纸、剪纸等108道传统工序,历时三年左右,“得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后的宣纸纸质棉韧、百折不损、至薄能坚、至厚能腻、色泽经久不变、不蛀不腐。文化园二楼作品展中那些精品宣纸历经沧桑却毫无历史的斑痕,展现给世人的仍是行云流水的诗情画意,可真当是延续着“纸寿千年”的奇迹。
亲身体验造纸,感悟工匠精神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宣纸的生产流程,从选料到剪纸等数十个车间中每项制作工艺都需要师傅们的密切配合,他们日复一日在这里坚守着传承宣纸文化的信念,浸泡、水捞、剪纸这样看似每天重复上百次的步骤都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性才能做到。队员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幸看到了被誉为“大国工匠”的毛胜利师傅和周东红师傅在烘贴车间工作,他们熟练的动作和认真的情态不禁让队员们在心中肃然起敬。
参观完整个制作流程后队员们也跃跃欲试,在体验车间中队员们精心挑选着有着不同编织图案竹帘,期待着亲身体验宣纸的制作。在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生涩地拿着竹帘进行水捞这一步骤,烘贴之后,一张张带有不同水印的宣纸便制成了。队员们拿着亲手制作但稍显粗糙的宣纸,欣喜的同时望向那些轻如蝉翼白如雪的宣纸,对师傅们的敬佩之情更加浓厚了。
宣纸光耀中华文化,传承还需开拓创新
宣纸作为国之瑰宝,多年来被许多重要人物所称赞。队员在参观过程中见到了江泽民总书记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视察时在宣纸上题下的“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作品,以及郭沫若先生的题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当然还有无数宣纸作品被列于文化馆二楼,直至近日仍然散发着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除此之外,队员们还见到了零八年北京奥运会上宣纸的古法制作工艺影像的照片,开幕式也是以宣纸卷轴的形式缓缓拉开的。宣纸不仅为国人所弘扬,更在科技的加持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现在从事宣纸制作的师傅多是40岁以上的人群,想让这样的非遗文化逐渐年轻化,还需要我们当代的青年人承担起传播、传承、创新的责任,例如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或是发展宣纸旅游业。”队员李嘉慧这样表达道。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出举世无双的宣纸,宣纸技艺在泾县一地历经千年,世代相传,在历代匠人的心血和指挥中心发展成熟,宣纸因此而厚德载物,光耀五洲。在未来,宣纸文化会更加历久弥新,绽放了新时代的夺目光彩,助力中华文化熠熠生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3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