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年7月6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漳州市南靖县乡村振兴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傅俊生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漳州市锦华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等地开展访谈调研,旨在掌握近年来南靖县食用菌发展状况及乡村振兴落地模式。
科技助农助振兴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漳州唯一市级、公益型农业综合科研机构,目前拥有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站等三个技术平台。为深入了解漳州市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实践队前往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采访调研,所内食用菌科技人员柯丽娜副研究员、连燕萍助理研究员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据柯丽娜副研究员介绍道,作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站,农科所食用菌专业研究室目前主要围绕新菌种的选育、栽培模式及技术的革新两方面开展工作。
良好的菌种是推动食用菌致富的关键。自成立以来,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主选育的新型食用菌品种数将近五十种,目前在漳州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的有白背毛木耳杂10-5,AP710等。据调查,在杂10-5推广前,当地农户栽培的白背毛木耳多为传统菌种,年产量约10万袋,在自主选育的杂10-5推广后,农户每年可消化约50万袋菌包,每朵菌菇质量也从60克提升至70余克,实现了产量产值的多维度增长。目前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形成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态势,食用菌已成为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兴县产业。
科技特派员下乡助生产
科技特派员是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看病难问题,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漳州市切实贯彻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人才携带科技下乡,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实践队前往漳州市锦华家庭农场有限公司了解当地农户对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落实情况及其优势所在。通过与负责人冯锦华先生开展座谈,实践队对于科技特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科技特派员下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开展科技服务,实地考察调研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在锦华家庭农场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发现大棚中的部分菌包存在污染现象,因为近日天气异常,降雨繁多,蚊虫肆虐,少数食用菌甚至出现虫蛀现象。对此,实践队指出,环境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时刻关注环境卫生及温湿度。此外,链孢霉是食用菌夏秋季生产的恶性杂菌,可给食用菌生产带来毁灭性污染。链孢霉生活力极强,生长迅速,并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因此要确保菌种纯正,操作时务必保证无菌操作,防止霉菌污染。在锦华农场,实践队细心观察并记录污染菌包情况,此外,实践队也在农场进行废弃菌种的处理,倾自己所能,实践体悟食用菌栽培技术。
寻找创新思路,聚焦乡村振兴
为探究漳州市乡村振兴落地模式,实践队前往漳州市角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展开座谈。在座谈过程中,实践队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来,便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食用菌产业作为漳州市的特色产业之一,是贯彻落实漳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对此,负责人纪鹏伟先生表示肯定,并指出,将村落修缮翻新并不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应该将技术传授给农民,将乡村振兴的主体权交到农户手中,不断对农民赋能,培养农民的乡村振兴能力,让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3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