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饮水思源,尊祖敬宗,这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每一个人都应该铭记。”68岁的杨端煌老人认真地面对着前来调研的队员说。
7月19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青年志愿者总会赴浏阳教育关怀团的队员们在浏阳杨花乡杨花村村民的指引下来到杨氏宗祠进行寻访,杨花村杨氏家族德高望重的杨端煌老人热情地接待了前来调研的队员。
百年沧桑,历史见证
宗祠是祭祀祖先,教化族人的场所。杨氏宗祠建于清朝光绪27年,至今已逾百年岁月沧桑。“杨氏宗祠经历了很多坎坷,明朝初年,我们杨氏的祖先从外载白水来湘迁浏后,建立大屋于关内,是关内一大户,所以有杨家湾之称,后来因为大火,土寇四起等原因,宗祠经历了三毁三修,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杨端煌老人在介绍杨氏宗祠的时候说道。杨氏宗祠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古朴厚重,气势恢宏。精心刻制的的建祠记、古朴大方的祖堂神位台、精美的刻画、历代家族名人名仕的介绍等都蕴含着家族悠长的历史韵味及族人们对宗祠的敬重。“泱泱中华,屹立中华……先贤教诲,子孙不忘。”历史的年轮在不停的加深,这座百年祠堂的建立,不仅记录着杨氏宗祠的发展,也将中华文化中饮水思源的美好传统扎根在了每一位族人的心里。
祠堂文化,血液传承
当队员们问到宗祠文化怎样做到一代又一代良好的传承时,杨端煌老人的神情变得愈加认真起来。“我们的祖先追溯到源头,其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被这片土地所养育着。不管历史的长河如何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脚下这片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我们会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下,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根在哪儿。”杨花村杨氏祠堂每年都会在清明、中元节、冬至举行相关的祭祀纪念活动。清明给祖先扫墓、中元节杨花村杨氏全族的人会来到祠堂举行烧包、冬至会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我们不仅要怀念祖先,牢记他们的美德和训诫,还要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教育后辈,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是一名炎黄子孙。”老人激动地说。“祠堂文化其实更像是学校之外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你,祠堂中先祖的训诫和标准会衡量着你,人自然而然会有一种敬畏的精神,在做人做事方面也会全面很多。”杨花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洪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祠堂的发展无关规模的大小,每年祭祀活动的举行都是希望能够将族人聚集在一起,既是认祖归宗,也是血脉传承。另外,祠堂还在近年成立了教育基金,专门来奖励家族中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或者考入了大学的孩子。“祠堂的建立不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能力所能及的让每一位子孙在未来的发展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据悉杨花现存的祠堂13个,包括邓氏、刘氏、杨氏、周氏、彭氏、邹氏、吴氏等祠堂。“杨花的祠堂还算保护得比较完好,在农耕时代,是宜居的地方,四面环山,是丘陵地带,受自然灾害比较少,祖祖辈辈都传承着这份血脉,家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也体现着更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刘书记说。在先辈的影响下,杨花每一代人在厚重的文化底蕴下休养生息,蓬勃发展。
直面挑战,与时俱进
“现在能愿意深入了解祠堂文化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真正的文化不是单纯的形式,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根基,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现在的年轻人不管走出去多远,都要记得自己的根。”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祠堂文化的传承也遇到了瓶颈期,很多年轻人对祠堂文化的了解甚少。作为杨氏宗祠的传承人,杨端煌老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祠堂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年祠堂的重大活动他都会亲力亲为,跟年轻人讲祖祖辈辈的故事,通过现代方便的通信方式与外出的家族的族人联系。“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都是一些没有实质作用的事情,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队员们从这位68岁的老人身上看到了努力和坚持,于他而言,祠堂文化已经成为他血液流淌的一部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