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农业强促进国家强,农业稳定助力国家稳定。然而目前农村农业经营水平低下,抗风险能力差,农业科技发展落后,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加之经济不甚完善,导致农村农业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对比情况,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农村,考察农村农业现状,探求解决之法。
东营市地属黄河三角洲,有较好的土地资源,本次考察以利津县大盖村为主体,围绕周边部分村落展开。调查区域内土地类型丰富,土地质量好,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以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种植为主,棉花、玉米、小麦等广泛连片,同时兼具养殖业,大棚农业等产业,经济收入连年稳步增长。
耕地细碎化的存在一方面易造成耕地面积的损失,另一方面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与劳力投入的增加以及农业产出和技术效率的降低,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攀升,侵蚀了农户的种粮收益。实践队的队员们通过对农作物种植情况和耕地投入情况的调查发现,“非粮化”的高收益是促使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重要原因。
分散耕地带来的经营规模不经济,是农户趋向“非粮化”的主要原因。农村地区因“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等历史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得家家户户分得多块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土地分等定级,评判肥沃程度不同的耕地,把优劣土地均分各户,造成土地严重的破碎——即一家拥有分散多块的耕地,带来种植不便和大规模经营的阻碍。而这一“耕地的破碎”,造成这些耕地种植粮食的规模不经济。
粮食补贴政策对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存在补贴力度较小的问题,且只有小麦种植才有补贴的现象,以致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此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较容易发生“非粮化”现象,土地转入者为获得较为理想的收益,倾向于进行“非粮化”经营。
耕地机械化程度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成本间接影响耕地“非粮化”。队员通过调查耕地细碎化给农户农业生产带来的不便以及对于其参与耕地细碎化整治的意愿,了解到农户耕地地块数越少、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种植粮食作物更加方便,从而农户更愿意种植粮食作物。
此外,农地管理制度和监督的力度不足也是促使耕地“非粮化”的原因之一。队员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原因,为推进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乡村老龄化也逐步加深,土地流转成为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优化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政策以及农民增收心愿的作用下,土地流转在大盖村及周围村落广泛开展,有效保证了该地区的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走访调查,绝大多数村民对于耕地非粮化、永久基本农田的政策比较了解,村镇也基本开展过禁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宣传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中国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三农”问题又被推向了新高度。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确保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同时健全土地流转,鼓励并引导农户之间自愿互换耕地以形成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耕地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资源,耕地细碎化阻碍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大了农业生产成本,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阻碍,耕地细碎化治理也成了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能否盘活耕地资源,实现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目标,事关中国农村社会稳定。
大盖村及周围地区的土地流转更加合理的利用了土地和保护了土地资源,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渐完善以及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民思想的逐步深化,土地流转会以更加完备的形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60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