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运行模式与成功经验,探索济南从北京文化资源创新改造案例中迁移经验的可能性,7月14日,“京溪渡泉”社会实践调研团前往北京市东城区77文创园开展文化产业调研活动。
调研准备阶段,队员们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个人优势。首先,队员们通过网络搜集了77文创园的相关资料,分别对77文创园的创立背景、发展历程、运行模式、核心理念等多方面信息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随后,队员们基于对77文创园的现有认识准备了访谈提纲,以提高实地调研的针对性,更好实现调研目的。
实地调研阶段,队员们首先对77文创园进行了整体探访。77文创园由原北京胶印厂整体改建而成,意在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影视、戏剧主题园区,服务游客、文创爱好者、文创工作者等群体。经实地走访,队员们感受到,文创园影响公众印象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外观形式与艺术性装饰。77文创园保留并合理利用了工业厂房遗迹,对老旧厂房的原始空间进行设计与改造,通过富有设计性的二次处理将己废弃的工业设施变为室外艺术展品,吸引喜爱工业风、复古风的年轻人前来“打卡”,为园区带来对外宣传方面的附加价值。
经整体探访,队员们初步掌握了产业园功能区较为普遍的划分原则:办公区域、公共活动与社会公众交互场所以及产业园核心主题孵化空间。队员们了解到,77文创园对原厂区空间进行了有机整合与合理划分,根据功能需求分别对每座建筑进行目的性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了旧厂房的历史元素。77文创园尊重旧厂房的历史价值,不仅作为文创产业发展的办公空间存在,而且是兼具北京文化传承、建筑历史记忆、公共文化服务等多元功能的载体。
随后,在了解园区内部分企业的建立过程、运营模式与核心理念的基础之上,队员们对其中的代表性企业“无用”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无用”是中国首家社会企业原创生态品牌,由“家园”“展厅”“真味”三部分组成,其出品涵盖衣食住行各个生活层面,旨在为人们提供全天然、零污染、手工制作的产品。“真味”空间是“无用”品牌核心理念在饮食方面的体现,生产并出售纯天然、无添加、自然生长的食材,以支持传统耕作方式,向消费者传递自然的生命力;“展厅”空间自2014年至今已推出十二期公益主题展览,向大众呈现在中国偏远山乡寻找到的民间手工艺品;“家园”空间中以服装家居类的产品为主,大多取材并改造于废弃旧物,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实现了产品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融合。同时,经工作人员介绍,队员们得知 “无用”的所有产品都采用手工制作,该做法一方面意在响应国家“构建资源友好型、环境节约型社会”的政策要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致力于保护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帮助偏远山区的贫困居民依托手艺实现脱贫。
接着,工作人员解答了队员有关“无用”企业发展模式的问题。“无用”作为一家公益性社会企业,不以营利为追求,所有销售额都被用于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由于其核心理念得到部分客户群体的认可与支持,“无用”虽不以营利为目标,仍能收获特定的消费群体,也能获得相应的收益,为其持续践行企业核心理念提供了保障。
最后,队员们对此次调研活动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队员们认为,依据77文创园的成功经验可得知,发展文创园首先应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文化底蕴带动产业发展,以产值增长推动文化宣传。其次,文创园规划应注重内部功能区的划分,力图承载文化传承、企业发展、文化消费与服务等多元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效益。此外,队员们认为,文创园在引入企业时,应注重企业核心理念的独创性,关注企业对国家政策要求的响应,以及企业对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的兼顾,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发展前途与潜力的企业,追求文创园与企业之间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本次活动,团队成员加深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园运营模式的了解,对文化资源创新改造的成功经验有了相对直观的把握。同时,团队成员认识到,以77文创园为代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之所以能够取得文化创新改造的成功,是因为依托了现有文化资源、政策助力等因素,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引入新鲜血液。园区商户秉持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核心经营理念,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品牌的推广,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实现社会效益。77文创园的成功经验有较强的可迁移性与可操作性,对于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创新改造薄弱的地区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因此,本次调研的结论与成果有利于为济南市文化资源创新改造填补经验,为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63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