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下青岛海洋渔业发展现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蓝碳观海实践小队在了解了国家在该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青岛渔业的相关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于8月1日至8月6日开展了实践活动。
“青岛是个美丽的滨海城市,渔业历史悠久,有不少的渔业公司。那么在国家的‘双碳’政策下,这些公司又做了哪些改变呢?”基于这个问题,蓝碳观海实践小队成员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实践队成员中了解到大力实施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是碳汇工作中的“加法”文章,而实施数字化深海网箱养殖,节能减排,则是黄岛区对碳汇渔业的“减法”文章。对于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该类“加法”项目,其已经趋于成熟并获得广泛认可。
小队成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青岛坐拥18处国家级海洋牧场,在鱼类丰收并填补休渔期空白的同时通过藻类、贝类增殖等方式吸收大气和海洋中的碳,为碳汇渔业助力。同时,西海岸新区联合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初步探索建立了试验区管理体系,为此,小队成员联系了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红经理,“未来,我们将围绕三文鱼养殖、育苗、饲料深加工以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打造全产业链条示范工程,推动青岛深远海养殖发展再上新台阶,也为全国深远海绿色养殖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李红说道。
另外,小队成员注意到了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琅琊镇琅琊港的青岛大禹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曾在2012年4月份开始在黄岛发展了数字化深海网箱立体养殖这个“减法”项目,曾引起了上中下三层综合利用生态养殖的浪潮。该养殖方式使渔业养殖空间布局从浅海拓展到了深海,从人工喂养跨越到利用生态链自然生长,推动了渔业养殖转型升级的革命。“这是碳汇渔业中最典型的养殖方式,不但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而且海带、鲍鱼和海参作为天然海洋净化器和固碳生物,它们的成长就是对低碳环境最好的贡献。”大禹渔业总经理陈宝华说道。如此新颖且环保的项目于同年被列为2012年的山东省蓝色经济示范项目。
然而,在此之后该公司关于该项目的新闻就鲜有耳闻了。为何该公司在国家出台“双碳”政策之后没有大力推广该项目呢?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委,实践队成员通过电话联系了青岛大禹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理王磊先生。王磊先生表示,数字化深海网箱立体养殖这个项目所需资金量大,而其公司仅是当地的一个小企业,资金周转难以支持该项目的扩大经营,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该公司放弃了该项目的继续研发。不过王磊先生还表示,虽然他们公司放弃了这个项目,但是目前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已投身该项目的建设,并取得了成功。该项目并没有中道崩殂,而是在适合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根据王磊经理提供的信息,小队成员发现黄海所科研人员打造出的渔业绿色发展方向的“桑沟湾模式”与上述数字化深海网箱立体养殖项目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在荣成市桑沟湾,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带领中国水产黄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此海湾成功探索出了海带、鲍鱼和海参三者混合养殖的新模式。该模式与数字化深海网箱立体养殖项目十分类似并更加成熟完善。201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连续在此举办两期学术研讨会,推广桑沟湾生态养殖模式。目前该混合养殖新模式已经得到多国认同并广泛投入生产。
经过这一系列的线上调研后,蓝碳观海实践队成员收获颇丰。实践队成员在看到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后一些行业和研究所的积极响应的同时也看到某些企业的经营困境。在双碳大背景下,战略新兴产业面临许多新机遇,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仍是瓶颈。开展本次线上实践让小队成员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有了更深的认知,更是培养了我们团结合作、交流配合的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63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