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青年学生中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青年了解老党员的故事,2022年6月19日上午9时,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暑期“乐下乡”社会实践队——“情暖汤家汇,志愿我先行”来到了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村进行走访慰问老党员活动,此次走访慰问,实践团将温暖送至老党员心中,也引导着青年学子继承发扬老党员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
大山中六月的清晨,暑气已蒸蒸日上。我们的思绪依旧停留昨日探寻的革命旧址之中,在这座苏维埃小镇里,延续着革命战争时期旗鼓重振的豪情壮志,也记录着一代人前赴后继的奋斗足迹,一座座古寺庙,一间间古祠堂,连接着汤家汇过去与未来。晨曦中的赤旗启眸其追寻的目光,令人的仰望,来自于历史的回望,6月19日上午,在方明明讲解员的带领之下,我们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老书记吴明宏的家中进行慰问交流。
踏进老先生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陈旧却干净的家具,墙上悬挂着“公益事业热心人”“光荣退职”“卫生清洁户”的牌匾。第一次近距离的与老党员交流,最开始时,我有着些许的紧张,吴老热情的引领着我们来到柜子旁,拿出珍贵的奖章,主动为我们讲述他光荣在党50年的故事。
访谈开始时,我问吴老入党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吴老激动的表示,自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知道自己这一辈子要干什么了。朴素的回答中却凝聚着一位老党员一辈子的坚守。关于信仰的力量,一代人给出了一代人的答案。烽火岁月,是随时准备为真理而献身,贫困年代,是为探寻出路而瑀瑀独行,那么和平年代呢?在吴老说完入党给了自己人生方向后,我开始思索,如今国富民强的时代,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坚守又是什么呢?我们生于和平年代,却又时刻与危机并存。少年自有少年的山河,胸怀皎月,不惧道阻且长,少年的模样,是于喧闹中坚定不移,初心如一。在扶贫道路上,在科技创新中,在疫情肆虐时,无处不闪耀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选择与坚守。当我真正的走出校园,那些在课堂上反复提及的信仰与坚守,在老党员的身上,我听到了回声。如果说保家卫国是吴老年轻时对国家的选择,那么回归基层便是对人民的选择。
种桑养蝉,在大山中走出脱贫道路,公益供水,用红军井迎接八方客。这是吴老用一辈子做出的成就。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坚定,是老一辈人身上独有的品质。在贫困年代,巍峨险阻的大别山,交通闭塞的汤家汇,让大山里的人拼命想出去,大山外的人却不愿进来。在危机与机遇并存之际,总有人挺身而出,挑起温饱富裕的大梁。青年是时代的海浪,在与吴老交流中,铿锵有力的话语传递出谆谆教诲与殷切盼望。作为青年新传学子,在努力奋斗的漫漫途中,我们从未孑然独行,“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的信念,让我们坚定的做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既如吴老般“就业”,也需“精业”。万事从来贵有恒,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访谈的最后,我向吴老介绍新时代思想与新时代青年,并问道“如果对青年一代说一句话,您会选择说什么呢?”吴老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道,自己与现在的年轻人有了一定的代沟,在行事作风上理念也有所不同,但“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徇私舞弊,大家庭和小家庭都要尽心尽责” ,如此嘱托,也是对青年人寄予的一种期盼。实事求是,不仅是作为党员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大学生需要不断前行的方向和践行的准则,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之下,青年人多为浮躁乱嚷,行事走马观花。敢于实事求是,善于尽心尽责,既要有“大”的胸怀,也要有“小”的细致,既要能做好小事,也要能奉献国家。
访谈结束后,我们细心叮嘱老人家注意身体,准备为老人家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然而两位老人却表示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被政府关照的很好,委婉的拒绝了我们的盛情。在离别之际,我们与两位老人进行了合影留念,一番难舍的告别后便踏上新的征程。
致敬每一段奋不顾身的青春,重逢每一代逐日移山的青年。返程途中,正午骄阳正烈,脑海中回想起吴老讲述的自己的在党故事和殷殷嘱托,我想,那是一位老党员用毕生践行的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65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