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7月23至24日,南京审计大学“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苏州南社纪念馆及可园进行实地寻访学习,近距离、全方位、多角度地感悟苏州革命文化。
甫一踏入苏州南社纪念馆,数位先辈所题写的“南社”二字映入眼帘。“南社”之称,意谓“操南音不忘本”,实寓不向满清之意,暗示了先进士人“反抗满清,爱种保国”的革命信念。南社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初为书生意气之举的产物,却搜罗了当时中国泰半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以诗文书画为经、革命活动为纬,碧血书丹心,诗剑尽风流,痛斥满清专制,呼唤共和新国,为中国社会之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在“南社简史”的展览中,团队成员重温了百年南社风云——启蒙思想中的孕育期、革命风波中的诞生期、民国视阈中的壮大期、五四冲击中的凋零期……驻足于“英烈留芳”的展览墙前,成员们不禁潸然泪下。中国民主革命史的每一章,都染有南社先烈的热血,辛亥革命,周实、阮式被清政府屠杀;二次革命,宋教仁、陈其美等不幸捐躯;护法运动,陈耿夫为反对复辟而沥血;北伐战争,廖仲恺坚持三大政策被行刺,邵飘萍抨击军阀遭罹难;国共分裂,梁六度、叶天底喋血刑场,杨杏佛为保障人权而牺牲;抗战爆发,郁华、林庚白殒身敌寇,朱少屏在菲律宾殉国……仅20世纪上半叶,南社中为革命而捐躯的烈士,就达22人之多。社员们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气节和
大无畏精神,也构成了当年南社的灵魂,他们流芳千秋,永远为后人所缅怀和追思。
纪念馆正中有一墙面,上书“思想界中初革命,欲凭文字播新潮”。在那个特殊时期,南社人挥凌云健笔,鼓动地风雷,用文学力量推动社会革新,“一洗前代结社之弊,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团队成员在“南社三杰”的塑像前合影,瞻仰先辈风范,传承红色信仰,赓续红色基因。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结束了意义深远的南社之旅,团队成员来到苏州可园进一步游览。踏足古韵幽悠的巷弄,轻拨黛瓦粉墙的帘栊,一道精美的青砖门罩赫然跃目,古朴中流溢着华丽,雅致中彰显着逸趣。可园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又名“乐园”。漫步其间,苏州独特的文化氛围静自流淌。
光绪十四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寓意广求学问,恪守礼法,曾藏书八万卷。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曾在此创办《大汉报》。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此。园中增植梅树逾百,名曰“铁骨红”,有“江南第一枝”之誉。千年烟雨风波过,可园是苏州现存唯一一座书院园林。没有人知道这玲珑小园曾经见证过多少变故,但它却能在现代匆忙的生活中给予人慰藉与力量。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得以见证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了成员们的高度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7月15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吾辈更应坚守文化自信,助力文化蓬勃,让大众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得以深化,让文化的科学进步发展得以传播,让文化成果更多的惠及大众。
文字 |谢胡典
图片 |杨清媛 宋怡然
单位 |“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赵艺苑 张乃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1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