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赴襄阳市老河口,开展“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社会实践活动,把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融会贯通,走进老河口市陈义文巷,追寻老河口木版年画足迹,切实增强社会实践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心。
初入陈义文巷,感受木版年画绚丽风采
老河口木版年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由南派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桃花坞经河南的朱仙镇传于老河口。老河口木版年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而主次分明、线条密实却一丝不苟、颜色丰富而对比鲜明,整个流程全部是沿用古法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
此次我们实践队伍来到老河口市陈义文巷拜访木版年画第五代传承人——陈洪斌。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的爷爷陈义文老先生传承下来的木版年画工作室“逸仙斋”。走进门我们就看到陈列的色彩艳丽的年画作品,如《百寿图》、《和气娃娃》等,陈老师拿起一副年画为实践队员讲述起年画中蕴含的美好寓意。
深入工作室,亲自感受木版年画制作工艺
在陈洪斌老师的介绍下,我对木版年画的认识不仅限于网上的简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新的感悟。木版年画作为传统艺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功天资”讲的可谓就是木版年画,木板上每个线条都雕刻的恰到好处,完全不敢相信这是由一双手一点点雕刻出来的。在与陈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工艺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备料、选纸、绘制图稿、刻板、水印、印刷等,工序繁多且每道流程都十分严格与苛刻,制作木版年画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十分考验传承人的耐心、细心与体力。
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实践团队学习制作木版年画,从最开始的选材,我们就感受到了做好这门手艺的困难,在刻板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受伤,在印刷的过程中不能错分毫才能将每个色块完美契合,一块木板要经历和承受何止千刀刻画,才能华丽变身!非遗匠人要在漫漫人生路中多长时间的打磨才能掌握这门技艺!
访谈交流,聆听木版年画匠人初心
在与陈洪斌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得知老河口木版年画这一代就只有他一个传承人,让我最为感动的是陈老师并没有为了获取金钱名利而放弃这门手艺,他师从爷爷陈义文老先生,从小就耳濡目染,更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练习,一“刻”就是一辈子,木版年画不仅是一代代匠人的青春,更是他们的梦想与热爱,让自己化为小船承载着这门手艺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会遗失。
老河口木版年画作为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民间技艺,在文革时期曾被禁止印刷逐渐遗失,陈洪斌老师的爷爷陈义文先生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冒险保存了部分雕板,为木版年画留下了传承的火种,20世纪80年代,陈义文先生带着木版年画作品先后在“湖北民间美术展”和“首届中国艺术展”中展出,让木版年画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老河口市政府为了宣扬陈义文老先生做出的贡献,将“逸仙斋”所在的巷子命名为陈义文巷。陈洪斌老师继承第五代传承人的责任,带着老河口木版年画走向国外,让更多人看到这项中国传统艺术;走进大学校园,为这项非遗留下更多传承的种子。
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匠人,他们一边要保证传承老手艺原汁原味,不能走样和变味,一边要生存和创新,要和时代接轨,何其难!使得我从内心对他们产生最高的崇拜与敬意。现如今我们能感受到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政府也在大力推动发展这些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木板年画的制作与传承中,更重要的是有像陈洪斌这样不断坚守的老艺人,才能让世人看到承载着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工艺艺术。政府与传承人携手合作,乃至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与保护。(通讯员 杨书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5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