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七月,因为三下乡而不再单调。在这样的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正在热火朝天的举行,我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也不甘落后,各学院积极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而我很荣幸加入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青行三下乡实践队伍,来到了我的故乡潮州探寻生活中的非遗,拜访非遗传承人老师了解更多的非遗文化,用自己的力量助力传承非遗。这次实践,也让我对非遗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多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一直都把这句诗句当成我的座右铭,从小我便坚信,书本上的知识讲的再天花乱坠,都不如一次实践经验有用。因为这句话,我决心不让自己成为只在口头上喊口号的人,我会投身于实践中进行学习成长,在网络媒介中,我看到过不少有关非遗的作品,自己也曾尝试过制作,同时家中也是非遗事业的传承世家,对潮州非遗文化有着很大的热情和感情,也正因如此,我好不犹豫的参加了这次“青行”实践团的非遗调研。
我们志愿队在六月底开始三下乡活动,分别前往了潮州市的湘桥区和潮安区各个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和非遗博物馆进行学习调研。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有幸联系到了潮州木雕、潮州传统手拉壶、潮剧、潮绣、大吴泥塑、嵌瓷、金石铁枝木偶、潮州工夫茶八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跟随老师的采访我发现,每个非遗传承人都对他们传承的非遗技艺爱得深沉,尽管非遗传承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这种大数据时代是很难有很高的经济收入,可是老师们依旧坚持传统工艺的传承,在讲起自己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每个老师都是滔滔不绝,脸上洋溢的是对他们的热爱,在我看来,潮州非遗是潮州人民从日常平凡生活中凝聚了智慧结晶的文化精华,潮州,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在如今的快节奏社会中仍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手工工艺非遗技艺,这是难能可贵的,八种非遗项目,每一种都是那么令人感到惊喜。
当我们去往大吴泥塑传承人吴宏城大师的家中,很荣幸的国家级传承人吴光让在对他的泥塑作品进行上彩的修补工作,只见他是那么的小心翼翼,用小刷子轻轻的一点点的上色,他的注意力很集中。我不由得感慨,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制作非遗作品,真心的热爱非遗,很难能看到这种专注的神采。我们传承人询问了一些有关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问题,他都一一解答了。但在最后,他跟我们说了一句话:“每年都有像你们一样的志愿者来这里参观调研,但很少有人是真的想要把这些非遗作品传承下去。传承非遗任重道远呀。”听完这些话,我不禁有一些羞愧,的确,作为一个三下乡的实践队伍,我们调研很难做到亲身去传承非遗技艺,尽管我的父亲也是潮州木雕的传承人,他也从不要求我接触木雕的雕刻,因为他觉得非遗传承实在是太苦了,十年如一日的雕刻让他腰背常年酸痛,而抛光产生的大量木屑也让他的肺部受损,但是他仍会坚持下去,因为这是祖传的技艺,更是他一生的热爱和坚持。而正因为还有这些人坚持着,正因为还有人热爱着,正因为非遗的美仍会被世人感慨,我认为此次活动,我更应该做好,用我们自身的能力把学习到的知识和非遗故事用图片,用文字,用视频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的人看到和关注这些隐匿于小街小巷中的非遗,扩大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的人能看到和关注非遗,非遗文化需要社会共同的重视,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用青年之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新韵。
图为吴师傅在和队员介绍大吴泥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晓斌 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牌坊街的潮绣研究院学习绣活,我们每个人都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的参与到了非遗制作的过程中的。在最开始,我们的目标是每人完成一件作品,可是后来发现,潮绣的制作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出成果的,一副作品需要构思,同时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针法的操作。一开始是潮绣传承人李淑英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潮绣的基本绣法,然后再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绣制,之后时间里,我们每个人就都专心致志的投入到自己手中的针和线上,老师就在一旁帮忙辅导,尽管因为我们水平不足都选了极为简单的图案,依旧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勉强完成了一两个作品,但是每个人都很专注,也亲身体会到非遗的传承需要日复一日的学习和耐心。看着手中的绣品,我不仅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们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刘老师夸奖了我们所有人,此次的绣制作品,我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制作的乐趣,还有勇于和老师、队友们相互交流,这些都让我感到很温暖,也让我体会到了非遗的乐趣。
图为队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潮绣技艺。
三下乡已经结束了一个月了,回首那段难忘的日子。我感慨颇多,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成长。对比以前,我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变得更加成熟、勇敢、自信。生活对我很慷慨,我只是付出了一点,但收获颇多,学会了与人沟通,学会了动手制作简单的非遗作品,这些都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寻找非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我们此次的实践只是传承非遗的一部分,想要让非遗真正的“活”下去,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对非遗的认可,需要的是国家对非遗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很重要的文化标志,尤其是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大国,非遗文化更是独一无二。
此次非遗实践,让我亲身参与到了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当中,也让我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未来,我也会继续参与到非遗传承的工作中来。传承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行动上的。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更应当承担起保护、传承非遗的重任。我相信,在未来,传承非遗不再是自发的行为,而是自觉的行为。(通讯员 赖铱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6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