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抒家乡情怀,闻黄梅飘香”调研实践团前往安庆、潜山调研学习黄梅戏
2022年7月1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抒家乡情怀,闻梅花飘香”社会实践团队各个成员在安庆各地展开“习黄梅戏知识,传非物质文化”实践活动。如今的社会是个科技发达、注重教育的时代,保护与传承黄梅戏艺术应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艺术文化知识,要把占主导地位的无意识传播方式转换为有意识的传播方式,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黄梅戏艺术,她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才会发展得更加璀璨。活动主要分为走访调研、推广宣传两个部分。
走访调研:探寻黄梅的魅力源泉
经过前期的联系,实践团队先后到达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再芬黄梅公馆。成员们之前的了解和学习到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的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这里实践团队成员再次了解到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同时,实践团队成员与其工作人员交流我们发现受疫情影响有许多线下黄梅戏演出受到了限制,但是公馆里所有的黄梅戏演员们仍然日复一日的不断练习,完善自己。这也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与此同时,黄梅戏借助抖音平台直播和录制短视频开始线上推广,使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工作人员还表示这次疫情即是挑战也是机遇。
此外,成员们还参观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馆内展览列《戏源篇——-皖国古都,戏剧之乡》《戏脉篇——-根植沃土,黄梅飘香》《戏彩篇——-琴鼓之间,匠心宗承》《戏品篇——-海纳百川,山野之风》《戏建篇——-雨露滋润,盛世黄梅》五部分以飨观众。在这里成员们更深入的了解了黄梅戏的戏源、戏脉、戏建、戏彩和戏品(其中戏源讲述的是安庆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乐器文物屡被发掘于地下“此地宜城”当为不虚之赞:(孔雀东南飞)乃中国最早长篇叙事诗,对后世戏曲影响颜多:“桐城歌”见之于明人选辑,融入当时诸多声腔之中:《石巢四种)曲曲出色。字字出色.步追牡丹亭之后尘这里流播过““南戏”的余韵。搬演过“传奇”故事,歌吟过“青阳腔”的“滚”唱:这里孕育了“石牌”“枞阳”古调,走出了“微班“众多名怜,养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这里的“岳西高腔”用古曲清音演绎古老的传说。“文南”曲词迷醉了山野村民,“弹腔”弹唱过中州古韵,“曲子戏”浸润着百姓们的喜忧悲欢….;戏脉讲述的是黄梅现产生时间在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作为安庆特有的地方戏曲,黄梅戏广泛吸收、借鉴既有成果,杂取众家之长,形动自物线广证艺术风格1935年首闻上海滩,使它获得了全国性艺术视野;戏建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香黄梅戏艺术的菌杜成长。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激励香黄梅戏艺术焕发出物物生机;戏彩讲述的是黄梅戏之美,美在朴实,也美在唱腔。从清代中叶至今,以民间歌舞为本源的黄梅戏已经发展成一个相对完备的艺术体系,不仅承袭了中国戏曲的优秀传统而且与时俱进、海纳百川,兼容近现代戏曲艺术的新质;戏品讲述的是黄梅成本为流行一隅的地方小戏正是由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美怀和大力扶持。代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精心打造出(天仙配)(女附马)等大批精品别目.使黄梅戏得以迅速崛起。进而享誉国内外。从此成为中国知名剧种2000年,(天仙配)(女射马)更是名列文化部公布的“20世纪百年戏剧经典”之中)。由蔡仲贤、胡普伢、丁永泉开始再到一代宗师严凤英再到如今黄梅戏领学人韩再芬。一代代的相传才成就了如今的黄梅戏。馆内还陈列了许多戏中所用到的行当服装,据了解角色行当是戏曲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段。黄梅戏再“二小戏”(指以小旦、小生或小旦、小丑为主的小戏)“三小戏”(指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小戏)阶段才出现角色行当的雏形。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演变,时至今日,黄梅戏行当体系已十分成熟完备,配合不同的角色行当,都有相应的戏剧服装。在这里实践团队还学习到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成员们也有幸观看到一场演出,感受到了黄梅戏的无限魅力,在场观众无一例外都被黄梅戏的魅力深深吸引。
推广宣传:幽香黄梅吐芬芳
“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目录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但是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且黄梅戏也深受广大乡村民众的喜爱,安庆市多地均开展黄梅戏下乡活动,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大观区菱湖社区联合市京话剧团举办“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戏曲名家走基层文艺演出活动。月上梢头,晚风习习,演出现场,国家一级演员、白玉兰奖获得者夏园园、苏俊、马自俊、潘丽萍等戏曲名家和黄梅新星们相继登场,为现场观众表演了传统黄梅小戏、黄梅戏经典联唱、京剧表演唱以及琵琶弹唱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精彩连连的节目让现场戏迷们足足过了一把戏瘾。这种把戏送到群众家门口的行为不仅丰富的群众们的娱乐活动还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和学习黄梅戏。不仅如此,黄梅戏艺术中心也将黄梅戏带入了安徽省潜山中学、安徽省黄埔中学等高中学校,此举不但能缓解高中的学习压力而且能让黄梅戏普及低龄化。同时,成员们还发现有许多群众自发的学习和演唱黄梅戏。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践团队在暑期“抒家乡情怀,闻梅花飘香”社会实践活动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黄梅戏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但成员们都受益匪浅,接收到了许多新知识,对以后加快黄梅戏保护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坚定文化自信,阔步迈进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文艺的目标。不仅标志着我国各项各业走进了新时代,更标志着我国文化领域迈进了全新的文化大繁荣的新时代。在为期两天的黄梅探寻之旅中实践团队成员们通过拜访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和再芬黄梅公馆以及走访基层民众的日常深入了解到黄梅戏的发展情况,亲身体会到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在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仍会持续关注黄梅戏当前的状貌和未来的发展。成员们也深知未来黄梅戏的发展的重担在于你我的肩上。在未来,团队成员们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担起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为未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贡献青春的力量。(文/汪彤 王梦林 图/汪彤、焦兰岚、李雪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7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