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打通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既要有丰富生动的翻译转换,让中国故事易理解、好接受,也要蕴含中国主张、智慧,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此,山东大学黄河颂调研团开展中华经典翻译活动,于7月19日完成《道德经》第五章的英汉对照并发布。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以《道德经》为本次活动的编译文本首先是因为其在西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团队成员查阅各方资料,了解到《道德经》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众多经典古籍中流传较广泛、接受度较高的文本,在英语世界的发行量超过《论语》,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并且,从受众角度考量,西方世界的科技进步、资本扩张大多是在物质文明领域发生,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还需继续,而“老子所提倡的虚静、无为、万物平等、抱朴守拙等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工商业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空白”。
其次,《道德经》文本的开放性和普适性也是团队选择的依据之一。《道德经》并非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于政治、经济、管理都颇具现实意义。其蕴含的中国智慧成为世界理解中国文明与文化的一把钥匙,它所讨论的同样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在疫情大背景下,团队成员首选第五章进行翻译,尝试更深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天地间不存在仁义,人类因对自然生态系统过度破坏而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本次疫情就是后果之一。事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就像万物枯荣,天地运转,不能只考虑人类便利而破坏“道”的运行,不然只能自食其果。
团队成员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以“信”“达”“雅”为原则,尤其注重避免一词一义的方式,文本语境经历了从古到今的变迁,如老子所说的“道”“德”“无为”等都自有其意义,团队综合其本有之义和现实意蕴,尽可能地提高翻译准确性,避免误读。
如今,西方学者的《道德经》译本占据市场主流,中国学者真正权威的译本却很少见。西方老子哲思的阐释,更多是以西方话语形态为主导。本团队旨在立足思维方式层面对传统经典文本进行创新性翻译,通过中国本土的阐释,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83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