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没有自己亲手制作过彩塑之前,不论多么近距离的欣赏匠心独韵、惟妙惟肖的彩塑作品,总是觉得作品和我们之间隔着一些神秘的距离,而此刻的亲自体验,将这种无形的距离打破了、揉碎了,让我们和每一件彩塑作品之间产生了更奇妙的联系,让它们越过了博物馆的展厅玻璃,直接跳跃着带着它的前世今生来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对面,仿佛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让之前无解的彩塑作品的神秘分解重构,它身上的每一个沟壑、每一笔色彩在我们心里都变得有迹可循;每一个神态、每一个细节的刻画在我们心中都变成了起篆刻笔的方向和落雕刻笔的力度。在此之后,看山仿佛再不是山。再去观察一件作品时,就自然而然会透过它精美的外形、绚丽的颜色再一次看到它,但这次看到的它或许是一块湿润的红泥土;或许是一段填满了棉絮、放在地窖里发酵的那漫长的半年;或许是那淡淡的钻入鼻腔的泥土的沉香味;亦或许是那捧在手里湿润而细腻的触感……当那捧泥握在我手里的时候,他的由来仿佛电影的画面,一片一片撞入我的脑中,那捶打泥土时一锤锤满满的踏实和一滴滴流落的汗水,赋予了这块就在我手里的红泥灵魂。在第一次体验制作时,这块儿用了很多心血制成的红泥握着我的手,慢慢的把自己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在心绪由着手里的红泥漂浮、指尖轻抚红泥为它塑形时,那一刻仿佛天地间只剩手里的泥和被它牵动着的我的不停飞舞的双手。又一次体会到高中那位缓缓诵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语文老师为我们讲述的陶渊明先生的忘我、无我之境。彷佛天地初开、世间只剩一块想要变成象形的泥土,没有制作者,没有我……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完全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也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心灵从未有如此宁静的片刻,仿佛一切冲突与矛盾都在这一刻奇妙的互相妥协。在这一刻我仿佛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坐着刻一整天的彩塑,又或者说一个人可以一辈子只做雕彩塑一件事情……原来啊,是俗世中的人在这个时候可以被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泥土的灵气笼罩,被自然的宁静的力量统治身心,独留一份天真和不加雕琢的自然的心。
在漫长的制作中,制作者的心就像水淋竹篮,虽然一次两次看不出会有什么变化,但是一次一次清水的洗涤,他们内心会变得清明而空灵。制作的作品也会透露出作者的心境,而这一份奇妙的魅力又会吸引来参观者的心,让他们也会通过短暂的观看而稍稍领略这份淡然又宁静的美好。之后会被其深深吸引,这可能就是艺术品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品的其中一个原因吧。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如果真的懂欣赏艺术品的人,其实看的是作品细节里流露出来的不加修饰的创作者的心。
在自己完整的制作过一边彩塑后,再去和传承人交谈,我会慢慢理解这位匠人眼里的平和、嘴角一直带着的微笑,在忙忙碌碌一整天后他依然是这样一副慈祥而和善的态度。可见多年来彩塑对一个人的影响,让这个人和彩塑本身一样,带着淡淡的友好、不加掩饰的善意和平静淡泊的高雅气质……
四十年与彩塑朝夕相伴,杨佳年老师深深体会到彩塑的魅力和彩塑对情志的陶冶,所以他才坚定不移的想将这位陪伴他四十余载的“灵魂挚友”介绍给大家,想将这份带着灵魂香味的泥土留存在中国大地上。所以他不顾逐渐老去的身体、不顾艰难险阻、历经五年才终于为杨氏彩塑创立了博物馆。每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接待一批又一批不远千里对彩塑感兴趣来研学的学子。亲自一遍一遍为他们讲述彩塑的魅力,他深知如果没有上手体验过一次彩塑的制作始终无法真正了解制作彩塑那一份真实的对心灵的陶冶,所以他专门成立了一个研学者体验室,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研学室里手把手,一点一点、一遍一遍教导每一个来自远方来学习的学者,经年累月,了解杨氏彩塑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多,遍布中国的每个地区,让中国人看到五千年来我们血脉里传承下来的文化浪漫和对自然界独一份的解读和融合……我们宁始文泽团队的初心也是这样,解读千年中国历史演变中闪闪发光的非遗中那一抹最难能可贵的美,发掘非遗的美,并且通过宣传来保护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83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