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文化部启动“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程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情持续高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情系金砖队”于2022年7月10日至7月28日期间来到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实地参观调研,同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御窑金砖的民间熟悉程度;走访金砖制作车间,亲身体验金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发现金砖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遗金砖在传承中的经济学现象,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进一步思考。
参观博物馆:了解金砖的“前世今生”
活动第一站,“情系金砖队”的成员们来到位于苏州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阳澄湖西路95号)的陆慕御窑址,实地参观了御窑金砖博物馆。
从馆藏陈列以及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实践队员们了解了博物馆的选址意义、御窑金砖的发展史、制作工具等。据工作人员介绍,成品的御窑金砖“面平如砥像一方黛玉,光滑似镜像一块乌金”“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在金砖体验区,实践队员也动手用毛笔在金砖上写字,亲自体验了一把金砖的特殊质地。
此外,实践队员还认真观摩了御窑金砖独特的烧制工艺,29道工序,一年烧一次,一次出一窑,一窑一千块。工序多、工艺繁复精密、制作周期长,为砖瓦制造业所罕见。
问卷调查:聆听群众心声
为了详细了解御窑金砖在社会面的熟悉程度,以及群众对当代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态度,以帮助“情系金砖队”更精准地从基层发现金砖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践队员们有针对性地制作了一份关于“御窑金砖”的相关调查问卷。
截至7月22日,“情系金砖队”一共回收183份有效问卷,实现全年龄段覆盖。实践队员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整合,制作出相应的数据图表。从实际统计结果出发并作出以下总结:其一,御窑金砖地方色彩过于浓厚,知名度囿于苏州当地;其二,群众普遍认为御窑金砖知名度不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宣传;其三,文创产品对提高金砖知名度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其四,有将近一半的群众认为金砖知名度不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传承后继无人”。
采访:与工作人员面对面
实践队员在讨论研究调查数据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一份采访大纲。炎热的天气也挡不住实践队员对金砖的好奇与热情,活动第二站,“情系金砖队”再次前往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对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简要采访,更加深入地了解金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对话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御窑金砖遗址建造时间并不长,当前的保护利用包括实物收集展示、御窑遗址保护、技艺传承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金砖的非遗传承,看起来是在复原古法,实则是在实践优秀文化遗产的精神核心。据实践队员所查资料,传承人金瑾一直在思考“继承传统和关注当下”的双向并举。她的文创团队已开发数款金砖文创产品,如金砖纸镇、金砖茶台、金砖文化砖等,屡屡获奖,广受好评。
在此现状的基础上,工作人员也提出了不少金砖面临的挑战。金砖的旅游价值并不显著,景点比较孤立,旅游资源联动效应不明显,没有开发出集合其他文化资源的成熟的旅游线路;文化产品功能单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加上金砖成品的价格高,这项非遗很难以传统文化的产品形式为百姓所用。
走访车间:对话金砖制作师傅
对于金砖本身,“情系金砖队”还有不少疑问,于是活动的第三站实践队员们在博物馆文化创意室主任孙坚的介绍下来到金砖制作车间,直接面对面与制作师傅交流对话。
车间潮湿闷热,除了一排排的泥块和砖胚,只有两个师傅和一台大型电风扇。在与师傅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车间只是制作砖胚的地方,金砖的烧制还在窑内,“我们做这个胚要7到8个月,我们做好堆起来,进窑再烧还要4个半月,也就是1年多的时间才出一批砖。”
问到制作的成功率时,师傅表示,仅在5%左右,正是因为工序的复杂与超低的成功率,一块普通金砖售价在两万多元。后续队员们又和孙主任就销售方面进行了探讨,孙主任表示虽然金砖售价不菲,可制作成本也极为高昂,折合下来每一块砖都在亏本。为解决这个问题,现今的金砖厂依靠其他砖瓦产品的利润弥补亏空,同时政府也会有一定的补贴,然而非遗仍然要面对资源耗尽就会消失的困境。
除了介绍金砖本身的烧制,师傅们也提出了不少忧虑:金砖的前期制作完全是体力活,大部分流程无法以机器替代,如今很少有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选择这样一份辛苦的工作;金砖制作周期长,考验耐心和毅力,学习技艺也需要反复实践探索,很少有人愿意投身金砖的研究,现有招来的工匠对制作金砖兴趣不浓厚,只是把它当作一份普通的工作,根本无心所谓的传承。现今全厂也仅有四位制作砖模的师傅,可见金砖已经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此外,制作金砖需要比较严苛的湖泥,当下仅剩几年的存量,继续寻找符合条件的原材料也刻不容缓。
回顾·总结·展望
十多天的金砖调研定格于7月28日,“情系金砖队”收获满满,从了解金砖发展历史、烧制工艺到采访工作人员、对话车间师傅,实践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作为非遗的金砖价值所在、传承意义所在,也找到了其传承发展中的痛点与难点。
最后,“情系金砖队”也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了调研中的经济学现象。非遗文化属于典型的财政介入的文化产业,如建造博物馆就是政府保障其供给和传承的措施,金砖厂每年也会有一定的补贴。此外,从发展角度看,政府与博物馆一方面在做好文化宣传、扩大市场需求方面不断努力,另一方面也尽可能转型创新以多元化发展,如更多文创的设计,与各类古建筑的进一步合作等。
但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仍然需要面对当下金砖面临断传的严峻现实问题。如何切实地解决原材料的供给不足与制砖师傅队伍后继无人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希望任何一种非遗不会被遗忘,期待金砖更加繁荣的一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86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