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将其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巩固全面小康建成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乡村的发展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在此背景下,PPP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实现了资源互补、创新发展的理想状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为了探寻PPP项目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作用,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源于心,下乡情”暑期社会实践小队于8月9日来到了潍坊省昌邑市柳疃镇“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深入学习当地 PPP项目的建设经验,体会乡村文旅带来的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跟随“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工作人员来到了这座承载无数60后、70后青春记忆的旅游胜地。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团队成员了解到,“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是由原来的昌邑丝织二厂改制而来,建立于1952年,是昌邑市建厂最早的企业之一。通过对企业中的老厂房、旧设备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融入现代元素,增加文化符号,建设而成的集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创业示范园区。一眼望去,这是一处年代久远却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工厂厂房,青色的砖墙、灰蒙蒙的屋顶,都在诉说着它的历史。一人难以合抱的白杨、树下绿草茵茵,除了桌椅,还有各种金属部件点缀其中,它们都是从淘汰的织机上拆解而来,既是柳疃丝绸生产阔步向前的见证,也给园区增添了现代、工业风味。
文化创意园里,创客空间、大师工作室、酒吧、书吧、丝绸文化展示厅散落分布,团队成员漫步园内,各种题材的墙绘作品五彩斑斓、个性鲜明。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走进“年代记忆博物馆”,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时代杂货铺里的冰糕箱、梳妆镜、手电筒,“飞驰”而过的绿皮火车,老式电视机上播放的《新白娘子传奇》《红楼梦》等,不仅勾起中老年人的回忆,也让年轻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它通过展示丝绸工艺和织绸人家的历史变迁,讲述柳疃丝绸的前世今生,让人们既能欣赏到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又能勾起埋藏心底的那份乡愁,感受时光易逝,奋斗不止的丝绸精神。
在园区西侧,几处车间里机声隆隆,一排排机器快速运转,一匹匹丝绸运下流水线,这便是昌邑市华信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调研期间,团队成员采访到了曾在工厂工作的员工,他热情的跟团队成员说到“柳疃的丝绸生产历史很久远了,这里是近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昌邑生产的丝绸质量非常好,轻柔舒适,畅销全国各地”同时,团队成员了解到,厂子以前的生产的丝绸产品多是半成品,新时代昌邑柳疃开始走深加工、个性化的路子。历经60多年发展,华信丝绸厂区建筑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昌邑丝绸生产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是昌邑珍贵的工业遗产之一。
而短短几年之间,使老旧工厂变为今日著名旅游打卡胜地的关键环节便是PPP模式的引入。“丝绸小镇”文旅融合及基础设施PPP项目成功盘活了昌邑市柳疃镇存量资产,吸引了社会资本资金,通过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休闲文旅+研学教育的乡村振兴示范模式,将柳疃镇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的优质项目,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文明的乡村振兴要求。由此可见,PPP模式的引入实现了发展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柳疃镇的乡村振兴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调研结束的返程途中,团队成员仍沉浸在文化创意园的创新创意魅力当中,团队成员王一臻不禁感叹道“通过这种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的PPP模式,将蕴含地方文化的老旧厂房改造成这种旅游参观地,既有效保护和传承了文化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乡村是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昌邑市特有的丝绸文化正在通过文旅结合的方式传承发展起来,PPP模式在此发展过程中贡献着重大力量。团队成员在此次调研中也更加深刻、具体的认识到PPP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自身所学应用到社会发展中来,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为乡村振兴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87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