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全社会“博物馆热”不断升温,但博物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为探寻中小博物馆发展现状,助力传承新郑文化,2022年8月9日河南新郑,来自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赴七省八市关于中小博物馆发展调研团的成员杨欣玥走进坐落于河南新郑车马坑景区的郑王陵博物馆实地考察春秋新郑文化,并采访了郑王陵博物馆相关负责人。
据悉,郑王陵遗址博物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郑国贵族墓地北侧。整个郑国贵族墓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墓葬分布极为密集,墓葬总数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数量在全国已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墓地中居为首位,密集程度在全国同期墓地中极其罕见,可用无卧牛之地来形容。
调研团成员在实践前期与郑王陵博物馆负责人进行沟通,预约采访,并努力搜寻相关资料,在赵爱萍、蔡静野两位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下设计制作好调查问卷和访谈稿。
文物细赏 知新郑春秋两千载
走进郑王陵博物馆,映入调研团成员眼帘的便是其标志性雕塑——车马坑一乘驷马像。接着调研团成员来到主墓室郑宫一号大墓的藏品室,仔细观赏了百余件样式精美、巧夺天工的文物。受商周以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影响,这些文物多为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如铜鉴、铜敦、铺首衔环铜盘、蟠虺纹铜簠等;其他文物则有乐器与玉器以及车马装饰,如玉璧、玉圭、铜编钟、编磬、陶埙等。
然后调研团成员来到了车马墓葬室,这里是郑国贵族的墓葬,宽敞的大厅内,不仅有壁画展现郑国车马繁荣之景,也有出土编钟模型供游客体验千年前的泠泠乐声,还有未完全发掘整理的车葬墓道,中字型大墓内有45辆车马,数量居全国目前已发掘墓葬之首,形制不一,更有少见的象牙龙饰车、青铜饰车、骨雕车,是难得一见的春秋车马奇观。
访谈整理 晓小博物馆困与难
参观完毕,调研团成员开始对郑王陵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
负责人先是向调研团成员详细介绍了郑公大墓的历史文化背景,郑王陵博物馆的藏品体系构建过程和馆藏特色文物,当负责人提到郑王陵博物馆最出圈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莲鹤方壶已运送至北京参加展览,许多精品文物则被上级博物馆取用走了,调研团成员认识到这或许是诸多小型博物馆面临的共同问题。
随后当调研团成员谈到博物馆的教育文化功能时,负责人表示郑王陵博物馆主要通过定期组织小学生参观游览,进行文物解说,举办年画拓印活动等来实现自身教育功能。而提及其文创产品,负责人告诉调研团成员目前郑王陵博物馆并没有相关文创产品,考虑到郑王陵博物馆知名度不高、资金也较为短缺,他们目前是没有这方面打的。
接着调研团成员询问其对于当前的疫情背景下中小博物馆应该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时,负责人表示郑王陵博物馆一直在扮演好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在市民居家隔离期间,郑王陵博物馆会在抖音等平台直播讲述文物故事,也会在坚决落实防疫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开放,让博物馆始终活跃在市民的视野里。另外,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致敬奋斗在疫情最前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郑王陵博物馆自开始运营起到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所有的医护工作者实行免费入馆政策。
最后,当调研团成员询问包括郑王陵博物馆在内的所有中小博物馆目前需要解决的最紧迫的问题时,负责人表示问题就是缺人才、缺客流量、缺资金、缺文物。缺人才是因为文博专业能够顺利进入博物馆工作的人才本就不多,其中大部分又被一二级的博物馆分流走了,因此愿意进入小型博物馆工作的专业人士就更少了,加上大众普遍认为基层博物馆工作全年无休,是份苦差事,从而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包括郑王陵博物馆在内的中小博物馆对文博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其次,缺客流量和资金也是现实问题。许多中小博物馆知名度不高,吸引的基本是本市市民,客流量较少,资金收入也较少,导致了日常运营维护文物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再者是缺文物。许多精品文物都被上级博物馆取用走了,导致郑王陵博物馆馆藏文物真伪难分,鱼龙混杂。另外,负责人还提到许多中小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上级对文物的存续保护情况的主观影响比较大。
调研总结 寻小博物馆向前路
中小博物馆是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的不可忽略的存在,它们不仅是地方历史文物的汇聚场所,也是当地精神文化的凝聚体现。然而经过调研发现,如郑王陵博物馆一样的中小博物馆的日常经营存在着四个显著的问题。第一,人手短缺,高素质人才较少,无法给游客提供足够的讲解引导;第二,资金有缺口,日常的运营存在经济困难;第三,缺乏宣传,知名度低,缺乏相应的文创产品;第四,转型不彻底,数字化建设不到位,创新不足。尽管更接地气,中小博物馆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因此让地方性中小博物馆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让地方性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依旧任重道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94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