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村里的兰姐,我们先前往了八角楼进行参观。这座建筑承载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清朝建的八角楼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后来国共两党也在此展开了长达三天的战争。 随后我们去了四角楼。嘉庆年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旱灾,四角楼的主人开仓放粮,接贫济困,让村民平安度过。不仅如此,他还将赚来的钱捐献给政府铺路,做水利工程…这是很多商人都做不到的,古代的商人往往给人留下唯利是图的形象。一个商人,能做出如此无私的奉献,他一定是受过良好家风的熏陶和培养,一定是拥有博大广爱的胸怀,一定是有悲悯天下的高尚品格,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以历史的形式走进现代大众的视野,无声浸润着我们的内心。但是,这不意味着只有当我们富有了才能做这样帮助邻里的事。财富的也许只能作为评判这个人帮扶能力大小范围的与否,而不能作为能否帮助的条件。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首先我们需要的就是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基本。其次我们需要具有“即使这件好事很小,但是也值得去做”的精神和领悟,我们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善。因为善从不分大或小,多或少,更不能以金钱去交易,它是由我们内心真诚发出的一种行为,应该注重的是我们的内心。 四角楼里还有一个祭祀的地方,兰姐给我们讲了仙坑村的习俗——如果有一家人生了男孩,就会在这里插上一炷香,还要在四角楼的门前摆酒席请大家一同庆祝。这样的习俗也许有些重男轻女的风气,但是也不可否认它其实很有趣。对于当地特别的习俗,我们应该将它记下来,或是用最传统的纸和笔,或是用电脑手机在网络上记录。虽然它的寓意可能和现代人的理念已有所偏差,但是把它记录下来,才能够让后人知道我们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如何在进步,我想,这也是修复文物、记录记载历史、修缮建筑的意义所在吧。 下午行程的最后,我们前往登云书院进行参观。以往的书院已经消失,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断壁残垣,可以看到它的房间都特别的小,因为古时候的人们营养不够,所以身材都很矮小,但是这个书院出了30多名进士,秀才更是高达80余人。而如今的我们营养充足,教育资源也很优越,却很难再像以前那样人才辈出,我们应当反思,是不是我们没有居安思危的习惯?是不是时代对我们太好了,以至于我们都失去了探索人生方向的动力呢?一个人思想上的觉悟是很难通过一人之力得到顿悟的,往往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或者是外力的推动、老师的教导,所以我们需要知识储备更为丰厚、思想觉悟更高的老师来带领仙坑村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这里很多人都是叶姓,八角楼和四角楼的主人是一对父子。这两个建筑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家,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传承。叶氏家风淳朴善良,谦虚友善,这些优良传统品质的发扬和传承小至每一个仙坑村村民家中,大至所有的家庭都应该学习,借鉴。第二天的三下乡之旅收获满满,感悟颇多,遂写下这篇感悟稿,仅以纪念。 (通讯员 庞惠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99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