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历时10天的潮州非遗调研之旅已然结束,但期间所经历的一切却依然历历在目。回忆这些天的工作,在与其他青行队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条件之下,我们于黑夜完成一天调研工作的总结与汇报,并准备第二天调研所需的工作;于白天积极投身于非遗调研工作之中,在感受潮州非遗文化之魅力的同时,不忘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夜晚调研报告的撰写提供丰富的材料。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我们完成了对铁枝木偶、大吴泥塑、手拉壶、工夫茶、木雕、潮绣、潮剧、剪纸、嵌瓷等潮州非遗文化的调研工作,从中我也收获到了许多,受益匪浅。 感非遗文化之魅力 历经多天的调研实践,各种各样的非遗文化作品令我目不暇接、大饱眼福。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先前已在网上搜寻到了许许多多的资源资料,心里早有设想,但真的亲自来到现场,亲眼看到那些木雕、潮绣、剪纸等作品之后,仍是感觉眼前一亮。即便是同一类非遗文化的不同作品,都能让我有别样的感受。 以潮州剪纸为例,以礼品花为一类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着幸福、喜庆、美满的寓意,仿佛那些果盘上放上剪纸礼品花,量就翻倍了一般;以人物形象为一类的作品,让我不仅觉得形像,其中更是有一种韵味在其中,就如黄朝阳老师用剪纸给自己剪得一张自画像,第一次看的时候并没有如何令我惊叹,但在与黄老师的交谈中,黄老师洒脱的大笑霎时让我联想起了那张剪纸肖像,仿佛一个模子剪出来的一般。联想之前所调研的潮州非遗文化作品,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非遗文化不仅注重写实,其更加注重写意。 悟非遗精神之精髓 非遗文化作品的确让我流连忘返,但更加弥足珍贵的,是其中所蕴含的非遗文化精神。不同的非遗精神不仅取决于非遗文化自身的需求,也是取决于传承人的阅历。经过对不同非遗文化传承人的采访,我体悟到了非遗精神之精髓。以木雕精神为例,通过采访木雕传承人——赖在怀老师,我明白了木雕精神注重于两个字——“静”和“稳”。“静”是要求我们雕刻时要静下心来,先让作品的大致构图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并想好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稳”则不仅要求我们雕刻时的手要稳,其更注重的是我们的心也要稳住,遇到雕刻失误的时候不要惊慌,换个角度或方向,将木雕作品的形象稳当地展现出来即可。在我眼里,它不仅是木雕精神,更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就像我们这次三下乡的工作,便是运用了“静”和“稳”这两个字来施行。“静”字体现在我们在进行三下乡工作之前,已经提前撰写了好策划书,将大致的行程已在我们脑海中过了一遍。但万事如意毕竟只是美好的祝愿,出于天气或个人等各种原因,总会出现各种偏差,这时“稳”字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了,遇到问题我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稳住心态,适当的调整出行计划,最终将整个三下乡工作圆满完成。结合对其他非遗传承的采访,我认为文化遗技需传承,意志精神应为先。通过对非遗精神的领悟,不仅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更是让我学会了许多应对生活的道理。 明团队于个体之作用 通过这次的调研之旅,我懂得了团队对个人的塑造性,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在调研工作进行的初期,我仍处于迷茫的阶段,对于技巧拍摄、写调研报告、撰写文章等都是第一次尝试,心里十分忐忑是否能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万事开头难,但在青行队员的鼓励,以及大家共同工作的环境下,我还是像蜗牛爬树一般,一边质疑自己,一边把作品一点点地挤出来。但当首次完成一篇调研报告时,我瞬间便充满了成就感。也意识到了,一件事情,如果自己总是寻找借口,质疑自己无法办到而不着手开始时,那它就真的永远遥不可及。尽管经过会十分坎坷挫折,中途会停下驻足迷茫,但只要你开始着手去做,并一直在路上,那么总会有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于是在首次突破自我的经验下,我虽坎坷但顺利地协助了团队完成调研任务。其中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收获,是在团队制作非遗宣传视频而急需配音之际,发现我的声音较为合适,因此,我又从此次团队协作中发现自己新的特长及兴趣爱好。我想,这便是人类为何是群居生物的原因之一吧。个人服务团队,团队成就个人。在一次团队协作之中,我们不仅能集众人之长来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更能从中获得宝贵无比的生活经验,有时还能收获意外之喜——自己未知但擅长的领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00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