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了更好地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状况,滁州学院学子组成“文化遗产保护调查实践”小分队,于6月17日来到了南京市明孝陵,对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情况进行调研。
为保障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小组成员首先根据当地疫情防控的要求,通过开会讨论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行程规划和安排,然后查阅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对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布局做了初步的了解,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制作了针对性的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分为普通群众(附近居民及游客)和景区的政府工作人员,了解他们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一、探访明孝陵遗址,实地考察孝陵文化遗产保存现状
明孝陵遗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引导建筑的神道和孝陵宫主建筑群。17日上午,小队成员们集合并进入了神道,神道道路蜿蜒曲折,道路两旁分布着各种石雕建筑:狮子、麒麟、马、象和武士等,显得庄严肃穆。历经600多年,石像保存依然基本完好,少部分因为自然作用或人为刻画出现了裂痕,队员们仔细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向景区相关部门进行了反馈。出神道沿着金水桥一路向里走,就到了明孝陵的主体部分,这里依次排列着正门、享殿、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享殿原殿遭到破坏,现在改为了陈列史料的地方。方城规模很大,左右两侧有步道可以登上明楼,在明楼上可以看到宝顶的封土堆,下面就是朱元璋墓的地宫,为了保护陵墓没有进行发掘,考察到这里就不能再往前了。到此,团队成员进行了小结,陵寝保存基本完好,建筑没有出现较大的损毁,部分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破坏也得到了修复,整座陵寝依山而建,与周围自然环境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二、采访调研,发放问卷调查
次日,实践团队成员分成了两个小组按计划进行实地采访并发放问卷调查。一组主要负者采访景区的政府工作人员,了解政府近年来在明孝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包括举办的宣传活动、制定的文物保护措施、景区的管理和修缮活动等,并通过问卷的方式一一记录下来。二组在明孝陵景区附近随机采访游客或者当地居民,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实践队员会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反映他们对明孝陵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情况。其中有一位老爷爷令实践队员们印象深刻,他说:“明孝陵最出名的地方就是他的建筑规模虽然宏大但是并不杂乱,有规律可循,它是按照天上北斗七星的排列方式的,反应了古代帝王对风水布局的追求。”丰富了队员们对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
通过采访结果和问卷调查显示,明孝陵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力量还是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参与较少,了解有限。大部分公众表示自己愿意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但文物知识匮乏,缺少参与的途径和条件。
三、参加文明志愿者工作,体验地宫VR探秘活动
在明孝陵景区知名度提高、游客日益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非法攀爬孝陵建筑、在神道上石刻等不文明行为多年来屡禁不止,这无疑对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选择加入志愿者队伍或自发结成民间组织,承担起了明孝陵景区文明劝导和旅游服务等工作。19日,实践小队邀请到了一位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的老同志,队员们将与志愿者同志一起体验他们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志愿者同志的带领下,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帮助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垃圾清理,呼吁爱护景区环境。有的在神道上进行文明劝导活动,防止游客在石像上乱涂乱画。对历史比较了解的队员向来景区游玩的游客们宣讲明孝陵的建筑历史知识,普及文化常识。通过忙碌的一天志愿活动,队员们感到很有收获。图为实践队员在景区清理垃圾。实践队员 李客 摄
近期,在“科技创新,文化赋能”的政策指导下,明孝陵景区推出的“地宫VR探秘”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群体,小队成员也决定亲身体验一下。经过景区工作人员的同意,20日上午,实践队员们来到活动入口,与游客们一同带上了VR眼镜,进入了模拟地宫。在这里看到了地宫尚未发掘的全貌,仿佛身临其境,将厚重的历史文化用更年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既欣赏了独特风光,又直观的领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动人魅力。这种既新颖又科幻感十足的全新文旅方式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
社会实践任务完成后,小队成员们将所有的调研信息进行了汇总并进行了深入分析,队员们纷纷表示自己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门以“守土有责”的精神,承担起使命,但更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因此,明孝陵在不断提升知名度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遗产文化内涵的宣传和创新,激发广大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并为广大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彩的民族文化来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也要真正属于人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07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