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曲阜师范大学“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青岛小组成员为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结构调整类型选择及影响因素情况,以求运用所学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家乡,在李家西城东村、大周村展开调查活动。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农业结构调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而国家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关键。能否做到粮食蔬菜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城乡发展差距、作物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部分乡村人口流动和农业结构调整现象日益明显。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利益驱使是最主要因素,当前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较低,土地流转费用日益增加,部分农户转而能够获得更高收益的蔬菜、果树耕种方式。此类农业结构调整短期内能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农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耕种方式变化则会影响农村发展农业的基本功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因此,实践队青岛小组成员对李家西城东村、大周村两地展开调查活动,对农业结构调整类型选择及影响因素等问题通过对农户的走访活动进行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小组实践队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村民原本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现在则大部分种植大白菜、丝瓜等作物。由于调查村庄距离即墨市区不远,城里就业机会多,收入更为可观,因此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前往城市里进行就业、生活,而村庄里则大多为中老年人、妇女与孩子。农田里大部分都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以便农户家庭能更大程度地获取直接经济效益。当地青壮年的大量流失则导致村子常住人口下降,部分农田生产效益低下,因此农户便选择种植果树、绿植、蔬菜等便于打理、劳动力需求较小的作物,种种原因制约着当地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
实践队员将调查数据整理过后发现,本次调查区域中部分农户具有农业结构调整现象,耕地多用于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蔬果作物。小组成员分析该现象可能与农作物市场价格、家庭经济来源收入比例等因素有关。当地政策对小麦的补贴较高,农户利润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加,但如今粮食价格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价格低,农药、化肥等农资和劳动力的投入以及土地租金快速上涨。持续较低的粮价和逐年增加的成本使得种植粮食的收益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断下降。且近些年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主食的需求下降,对肉类和果蔬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部分农户认为若始终大规模种植小麦,其经济效益将得不到较好的保障;且本次调查的农户家庭中农业收入占年总收入的占比较低,通过耕地农业结构调整来取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意愿较强烈。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也受到了较大影响。疫情期间,我国的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供应充足,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这正是因为我国坚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策略。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粮食、蔬果等农作物需求量之多,使得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现象越发突出,保持农作物长期供求平衡是重中之重。为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粮食、蔬果的综合生产能力。而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当今社会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不少农户会调整土地利用类型以迎合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才能使蔬菜粮食生产得到保证,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做到“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10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