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大青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号召。2022年6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举办了“星火传递,丹青筑梦”寻访家乡红色记忆,拍摄红色宣讲视频活动。6月27日,在做好防疫要求的情况下,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深藏blue”社会实践小队连云港市队员走访了当地社区,老知青党员家庭。宣传百年党史,讲述知青青葱岁月,在感恩父老乡亲再教育的同时,发扬牢记使命,坚定信仰的红色革命精神。
广阔天地炼红心,青春为国建家园
在实践小队商讨划分任务后,团队成员在分地区分主题拍摄剪辑红色宣讲视频的同时,连云港市队员也对当地社区、老知青党员家庭进行了红色经典记忆采访与淮海记忆问卷调查。实践过程中,小队成员采访了一位老知青奶奶——丁滢。丁奶奶热情的接待了队员们,并缓缓的讲述起了她们当年的红色岁月。
壮志干云冲牛斗,丹心似火融冰雪。老知青丁滢同志于1970年4月27日插队到东海县房山公社兴谷大队,与当地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时至今日,这位奶奶提起当年的青葱岁月,眼中还充满了激动。丁滢奶奶和队员说:“你们如今生在最好的时代,成了光荣的大学生。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我们虽然没有上大学,可是我们也学习了贫下中农的优秀品质,学习了他们的善良勤劳。你们要好好学习,爱党爱国,坚定不移的为人民服务。”
丁奶奶给实践小队看了她们知青下乡时拍的照片,她们在艰苦的岁月中磨砺自己,用双手为祖国人民创造财富,用无怨无悔的青春在祖国各地的乡村实现自我价值。
回首过去,知青们的条件虽然艰苦,可她们却用饱满的热情参加生产队的各项劳动。“一天星走,一天星来。”麦收的季节,当时没有机器收割。知青们凌晨三四点就要前往麦田手工收麦,累得腰酸背疼,汗流浃背。当时生产队粮食不足,几乎只有粗粮,水稻在兴谷才刚开始推广,收的大米寥寥无几,可是生产队的父老乡亲却宁愿自己不吃,也要让知青们吃饱吃好。说到这里,丁奶奶总是热泪盈眶,心里充满了感恩。她说,这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始终感谢兴谷的父老乡亲们对她的关爱。
丁奶奶至今已回访兴谷三次了。兴谷的父老乡亲也会来看望她。他们像走亲戚一样,给丁奶奶带了许多土特产。丁奶奶说,兴谷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放时住的是茅草屋,墙是一排排的土墙。睡的床是农民用槐树条编的“扒扛床”。第一天晚上睡觉,就被跳蚤咬的浑身都是红肿的疙瘩,奇痒难耐,几个女知青抱头痛哭了一场,接着还得扛着农具跟着生产队长下地干活。可丁奶奶说她不后悔,兴谷大路旁的那条“大槐河”,就是他们当时修的。他们当初拉小车,背水泥,一铁锹一铁锹挖出了大槐河。他们无比自豪,那是他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兴谷现在有一排排的楼房别墅,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特别是兴谷小学,让她感慨万千。几栋教学楼高高耸立,教室桌椅崭新,整洁明亮。村办工厂干的热火朝天,还有繁华一条街。村主任说,兴谷人的生活已经和城里人没有多大区别了。
实践小队在与丁奶奶热情交谈后,也向丁奶奶讲述了革命先烈陈乔年的故事。小队后续采访社区多个党员知青家庭,总结活动成果,宣扬红色革命文化。
放眼美好中华,续写强国新篇
实践小队在告别丁奶奶后,为社区的孩子们讲述了淮海战役记忆与解放江山岛的故事。连云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英雄儿女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胜利和人民解放,历经磨难的连云港人民终于登上了全新的历史舞台,开始了当家作主、建设家园的新时代。
实践团队成员深入社区知青党员家庭,通过了解情况、实地探访、理论宣讲等形式形成书面调研报告并完成拍摄红色经典宣讲视频。在充满希望的新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当代的青年朋友应积极投入到建设家乡行列中去,以党建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16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