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而徽州目连戏作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别致,反映了徽州的风土人情,是珍贵的乡村特色语言文化资源,是当地精神文明的代表。为深入探究安徽目连戏的传承与发展,了解目连戏地方俗语和普通话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区别,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服务乡村语言文化资源建设,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徽风戏韵”推普实践团在目连戏非遗传承人叶正初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18日上午乘车到达历溪古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在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合一堂内,队员们留意到了“孝”、“圣旨”两幅牌匾高挂在门檐之下。叶老师介绍说,孝道也是村民们世代遵守的礼仪,正如目连戏中所弘扬的:“百善孝为先”。其正中间是两块精雕的汉白玉,相传为嘉靖皇帝御赐之物,更能体现出其珍贵。团队成员感悟到,目连戏正是汲取了这样深厚的孝道文化,才拥有了经久不衰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一代代祁门百姓。
实践团队员又寻访了目连戏演绎的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古树林。在通往牯牛降的小路上有着连绵不断的古树林,叶老师介绍说,在古时,这一带又多为强盗出没之地,树林既能挡住风沙,又能庇护村舍不被歹人发现而防盗。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树林就是村民的保护神,因此也得到人们的呵护而一直保存完好。而在目连戏中,这片古树林就是傅罗卜历尽千辛万苦通往地狱寻母的阴间路,是救母心切的傅罗卜“挑经挑母”这场戏描绘的场景地。
听了叶老师介绍,队员崔兴洋深有感悟,古树林给予村民庇护,村民呵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傅罗卜为救母亲,不惜历尽千辛万苦,通过这条“阴间路”前往地狱,正是目连戏中所弘扬的“善”与“孝”二字,也是我们应该传承的精神。
此日下午,实践团队员再次来到了目连戏非遗传承人叶正初老师的家中,观看相关的目连戏片段。在此期间叶老师给队员们展示了目连戏的戏谱、唱腔种类、俗语解释以及图案注释。其中有的是手写体,有的则已是照片复印件,从其中的红笔标注到泛黄的稿纸,队员们不难想象其以传承许久,也庆幸其能保存良好并被继续传承。在观看完目连戏相关片段后,叶老师向队员们讲述了全国各地目连戏的渊源:他们的源都是改编于唐朝的劝善戏,虽各地唱腔有自己的风格,但都弘扬“善”和“孝”,相信因果报应。
在观看目连戏并翻阅戏谱资料等后,队员王谊联深受触动:“这样一个古老的戏曲传承至今很不容易,我们传承和发扬目连戏的责任更紧迫了。”
通过此日走访和观摩,实践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了目连戏婉转的唱腔,感受到它根植于徽州农村生活实际,融合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的特点。团队成员更为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当地特色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励志于以目连戏为切入点,深度挖掘祁门县乡村语言资源文化发展走向,以普通话推广为媒介,对祁门县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进行重点剖析,探索建立保护利用机制,致力于开展语言志愿服务,帮助乡村扩大宣传,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语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典型,为祁门县文旅融合赋能发展建言献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20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