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让青少年在美育熏陶下健康成长, 7月7日我跟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支教的第一次课堂就是以扎染为主要授课内容。
初遇扎染,是在高二的美术选修课上,那时的我观看了关于走进云南周城的纪录片,蓝是苍山的带色山峦,白是洱海的银波闪闪,素色的蓝染区别于现在化工染料的鲜艳多色,仅由高山之上肆意生长的板蓝根和山脚下潺潺的洱海细流相遇,融成一幅青墨色的山川印象。
白族老人真挚而朴素的笑容和脸上岁月沉淀的刻痕代表了手艺,更是守艺。今天我将同样的视频展示给同学们,看到他们逐渐沉溺于其中一帧帧蓝白相间的画面,希望他们也能从其中领略到“一方素锦见斑斓”时代内涵。
图为队员向学生提问关于扎染知识问题。通讯员 周雪洁 摄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中染色时被结扎的部分则不能着色。在历史变迁中,古老扎染的原理和方法并未发生什么大变化。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捆扎法、夹扎法和缝扎法,考虑到操作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安全,我选择捆扎法进一步讲解并展示了十种简单的扎法供同学们选择,而染色工艺这一步骤我选择了七种颜色供他们搭配。
当观看完纪录片之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扎染有什么特点?”汪语婷同学说:“它们大体上都是对称的,我觉得它们有一种和谐美。”董明璋同学回答道:“我看到的是随性与自由。”同学们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还停留在浅显的物质表层,但是在言语交谈中却表露出他们对生命和艺术有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我试着将讲台交给他们,看着他们站在台上或自信大方或害羞露怯地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构思,我给予最大的肯定。
在此次支教之前,我从未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美育”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个怎样的地位。而在扎染的课堂上,我切身体会到了美育对于我们的实际意义:在作品面前不存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既定一切的刻板印象,在美的世界里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调动自我去创造美好的作品。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手工等艺术去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真真正正地领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表现出平时隐藏起来的独特的另一面。
图为学生清洗晾晒扎染作品。通讯员 郑正 摄
当所有人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各自的作品时,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小组需要派出一名代表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解作品的整体理念和寓意。伴随着激烈的讨论,看着学生手中五彩斑斓的手帕,我非常期待他们的创意。最先走上讲台的是王可卿同学,她们的作品主要运用了蓝、紫、绿色彩,使用云染扎法,最后形成的效果是以圆孔为中心向四周以折断的射线蔓延。王可卿同学说:“制作完成后整个图画像是子弹打碎玻璃,充满了破碎感,其中的点点绿色起到反光作用,留白合理。”我认为其中寓意是我们就像玻璃,洁白而纯粹,拥有坚硬的外表和脆弱的内心,即使被生活中的挫折打败之后散落一地碎片,但在阳光之下依旧能折射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散发属于我们别样的光彩。
操场上微风徐徐,我仿佛听到如墨般浓稠的染料在白布上晕开的声音,它们在白布上奔腾着,在古染缬中开出一朵朵“奇葩”。我和青春的“向日葵”们因扎染相遇、相识,相知。虽然目前工艺复杂的手工扎染被工业化生产所取代,可工业印染又怎么能和充满纯真且意义深远的古老手工艺品相比呢?孩子们举起作品迎风而立,灿烂的笑容映衬着湛蓝的天空。相机从胶卷时代到数码时代;电视从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社会一直在进步,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美好,但历史仍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极具价值的珍贵宝藏。糖艺让我们感到甜蜜,竹编让我们感到惊艳,油纸伞让我们变得清冷温婉,而扎染也依旧是独特的存在,它是洗净铅华的玫瑰。千百年来,手艺人用手中的针与线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传承下来,使其熠熠生辉,而优秀民间艺术的本身就是极具力量的,我们从未忘记让它绽放。巧手扎锦绣,靛蓝染春秋。千针复万线,百花绽心头。
一个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其中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且必不可少的,大家完成各自的作品最后拼凑出一个斑斓的集体。同学们让我明白青春是绚丽而灿烂的,我们相遇在这个美丽的夏天,但夏天从未结束。
图为七(3)班所有同学与扎染作品合影。通讯员 周雪洁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24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