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规划指出,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地区光伏、风电发展,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体系。“光伏+农业”作为“十大脱贫工程”之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2022年7月27日至8月13日,为探究农村地区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暑期社会实践“农光互补”小队实地调研了江苏、安徽两个省份的数个村庄,切身体会到光伏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
周郎遗迹:水光互补助力扶贫新动能
7月27日,实践团队来到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新林村岱湖滩,相传三国时期,这里曾是周瑜练兵之地。而今,岱湖滩光伏项目在这里承建,并顺利并网发电,发电年收入可达到7000余万元,可每年减少约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兼具经济与社会效益。
实践队员向当地居民采访有关光伏电板的质量和水中鱼质时,当地居民表示:他们经常来这边钓鱼,鱼的品质很好,光伏电板几年前就有了,一直都有工人定期维护。通过实践队员的线下走访得知,当地居民对于岱湖滩的水上发电项目具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光伏发电政策了解度相对较低。
根据本次调研走访,实践团队发现该光伏项目与周围环境融合较好、发电效益较高,但当地居民对于光伏项目和政策了解相对缺乏,光伏项目和相关政策的普及度较低。有数据显示,安徽省贫困面积较大,贫困人口较多,扶贫任务较重。作为首批光伏试点省区,安徽省虽然光照资源不是很丰富,但政府采用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让光伏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
水光潋滟:渔光互补开启渔业新方向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有着丰富的滩涂养殖水面资源,该市首个渔光互补项目便坐落于此。8月3日,实践团成员来到这片淡水养殖区。据当地渔民介绍,自2015年始,当地就采取了“水下养鱼,水面光伏”的渔光互补模式。实践队员通过走访得知,自从采用该模式以来,每亩鱼塘产量降低约20%,但光伏发电带来的年收益约两千至三千元。“这个受天气影响大,而且光伏板也会老化,修缮费用也是年年增加。”渔民王叔叔向队员透露。
为了深度调研渔民对该模式的认知和态度,实践团成员对项目附近多个渔民家进行走访。其中,渔民张叔叔针对队员的问题,他回复到:“风险太高了,补贴也不算多,关键是又会减产和考虑修缮问题。” 据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当地农民对光伏项目有一定了解,但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和维修带来的风险成为项目推广最大阻力。对此,调研小队也向农民做了相关知识普及,提高了村民对于国家光伏助农政策的认知。
红日东升:屋顶光伏促进乡村新发展
8月10日,实践团队来到了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步风镇红升村,这里曾经是一个产业单一、经济薄弱的传统村落,而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其焕然一新。早在2017年,红升村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项目,2021年又发展了屋顶光伏项目,致力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光伏产业小区。
通过实践队员的走访得知,该项目是本着“政府投资、群众自愿、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租赁农户屋顶,每户投资1.8万元安装电站,年发电3740度,农户每年可免费使用1200度电,同时享受政策补贴每度8分钱,相当于增收约1000元。“我们以前住的都是那种老平房,现在搬进新房子里,环境变好了,收入也多了。”村民陈爷爷向队员表示。
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也发现了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房子建起来了,光伏板也装了,但是还没有通电。”村民向队员透露。对此,队员从村委会中了解得知,该项目仍处于收尾工作中,会在保障村民利益的前提下,及时完成项目建设。
“红心向党,东方日升”。红升村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贯彻落实“科技助农”新思路。因地制宜的引进农光互补项目和新型屋顶光伏项目。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贡献。
方兴未艾:农光互补展望未来新时代
实践团成员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下农光互补行业存在着宣传力度低、群众收益面小、行业资金较垄断、项目后期维护和修理成本高等问题。针对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团队成员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光互补模式的认可度。第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第三,规范行业标准,制定行业价格体系。第四,政企协作程度加深,激发PPP融资模式活力。
在实践同时,队员仍不忘向附近居民进行宣传和演讲,助其了解国家光伏助农政策。总体而言,“光伏+农业”行业整体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项目模式创新度高,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等“助推剂”,是行业兴旺发达的强力保障,行业未来依旧青云万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29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